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人的 心學

中國人的 心學

當然我也在想格不格竹子的問題。

所以,朱夫子的格物致知__實踐出真知。要不要的問題。

那麽,心學並不完全是意識。

問:“看書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於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此是為學頭腦處。”

壹、從宏觀的角度,歷史和邏輯統壹地考察陽明心學對儒、道、佛理論思維的會通以及對朱子理學的內在突破,考察陽明心學美學形成的哲學基礎和理論背景。中華主導文化哲學具有強烈的心性論傾向,突出地體現了以“心性”為本體,以化性或育心為工夫的理論追求。這種文化哲學著重關註的不是物質實存世界及其宇宙原理,而是人的價值世界及其存在原則,最終的指向是人生境界,前者與後者相對應而顯示其價值意義。再言之,中國傳統的心性論文化,在宇宙與人生之間,以人為存在之本;在人身與人心之間,以心性為價值之本;心性落實於體驗,以樂的境界為最高追求,這種樂也即是與天地渾然為壹的本體境界,進入這種最高境界離不開心的體認與樂的化育功夫。這種文化的主旨即“向生命處用心”,心性為存在之本體,體認和化育為澄明之功夫。陽明心學對這個傳統作了哲學的整合,並將程朱理學的天理轉化為內在良知,立足人自心的存在探討與世界的關系,將心性論上升到了更為徹底的心物壹體、以心為本的存在本體論和功夫論。

二、從微觀的角度,系統地分析陽明心本論美學的邏輯結構及其獨特的審美本體與工夫論思想。在哲學上,陽明以“心”為存在之本,至其成熟期,則以“良知”為道德存在本體,以“致良知”為道德實踐工夫,本體與功夫成為陽明心學的基本命題。其本體工夫論的特點是體用壹元,即本體即工夫,本體工夫原不可分,本體為工夫內在規定,工夫為本體實際呈現。“良知”作為吾心的先驗本體,“致”是後天的功夫,“致良知”即蘊含著本體與功夫的同壹關系。“功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內外”,本體與功夫本來是壹個和合結構。

  • 上一篇:降血脂藥物有哪些?
  • 下一篇:韓國酒店和民宿推薦方便的飲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