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具有強烈的愛國民族情緒。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強調愛國主義精神,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尤為突出。
二是形成了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人民只關心國家,國家更好。”這句話出自《尚書》。老百姓是國家的主人。老百姓穩定了,國家才能穩定。
第三,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意識。易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泉。易經說,“天道強大,君子自強不息。”在中國古代天人合壹理論的指導下,易經認為我們應該向天地自然學習,像它們壹樣晝夜不停地奔跑,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中強調剛健自強的民族意識。
第四,創新包容精神。有剛健自強的硬精神,也有賢惠載物的軟文化。《易經》中說“地勢廣闊,君子以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胸懷、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人生當然需要義無反顧的奮鬥,但也需要壹顆大度的心和壹份包容的心。這就是中華民族能夠吸收融合許多外來文化特色,成為中華文化的原因。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偉大精神。
第五,崇尚道德,重視義利之分。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的哲學是使人成為聖賢的學問。聖人是中國哲學各流派的理想人格。聖人的標準,壹是有崇高的道德境界,二是對社會國家有巨大貢獻。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
第六,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也是中國文化精神和西方民族精神的區別。中國人非常重視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特別是處理好人與人、人與集體國家的關系。中國人往往認為人的價值的實現必須放在國家和社會的集體中,也就是說要為集體和他人做貢獻。在西方,個人主義占主導地位,他們追求個人自由。
第七,“尊華重和”的精神。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思維方式。和諧是多樣性的統壹,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價值。這也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壹個兒子說:“和為貴,禮為貴。”。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和諧精神。個人認為,中國人崇尚和諧,從家庭上,我們崇尚和諧富強,從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我們追求天下大同。中華民族所持的方法論是中庸之道,這是壹種非常理性和現實的思想。
第八,居安思危的底線和憂患意識。關於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最好的壹句話就是“君子終日勞作,遲到則無可指責。”這句話也是出自《易經》,意思是君子壹天到晚在德國讀書,晚上不敢反省,自己身上就不會有災難。因此,中國人特別註重反思精神和憂患意識。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歐陽修說:“憂勞可以興國,閑閑可以亡。”。“丈夫的不幸往往是積少成多,而智慧和勇氣卻困於溺水”等等。
這八個特點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