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非遺魯劇來自哪裏?

非遺魯劇來自哪裏?

魯戲是山東地方劇種的代表。

魯劇起源於山東秦書,是山東最重要的音樂形式,最能代表山東風格,這壹點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然而,作為壹種戲劇形式,魯劇的起源卻眾說紛紜。

1880年(清光緒六年)前後,孫忠信與劉等歌手搭檔,創作了《後媽打孩子》、《審青陽》等有故事情節的歌曲。

根據故事中的人物扮演角色,根據劇情化妝表演。當時群眾稱這種藝術形式為“唱小戲”,主要伴奏樂器為四弦。後來在伴奏方面,加入了揚琴和墜子,唱腔也由“苗燈腔”改為“坐腔揚琴”,不久又發展到“裝揚琴”。

魯戲曲藝術之鄉;

濱州市博興縣陸毅鎮是“中國魯劇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八大劇種之壹的魯劇就起源於此。

據了解,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呂壹鎮就有了莊戶劇團。每逢傳統節日,劇團都外出演出,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目前,陸毅鎮的“莊戶劇團”演出活躍,結合“戲曲進農村”的文化進行惠民演出,每年巡回演出400余場。"莊戶戲班"的興起和傳承,對保護和傳承魯劇發揮了重要作用,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

“莊戶劇團”的活動離不開深厚的地方戲劇文化土壤。據了解,1870左右,民間藝人吸收了北路舒勤、東路大鼓等音樂元素,形成了具有地方戲曲基本特征的“變相揚琴”。

光緒六年(1880),拳民藝人孫忠信等人合夥演出。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形成了《四平》、《板兒》、《流水》、《娃娃屋》等30多首樂曲,使魯劇逐漸走向成熟。

魯劇的形成有多種稱謂,有“驢戲”、“板戲”、“魯劇”等。直到1944的《雙尋夫》出版後,魯劇才被命名。1946年,劉觀存在、張傳海、張明然的倡議下,成立了業余魯劇團,並於1951年更名為劇團。

當時政府組織劉官村的老藝人,招募了30多名青年男女演員組成魯劇團,是山東省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魯劇團。在魯劇的發展過程中,先後有100多位魯劇藝人師從外地人傳授技藝,魯劇在全國迅速發展,已成為中國八大劇種之壹。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魯戲

  • 上一篇:緬甸有哪些城市?
  • 下一篇:主題餐廳設計理念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