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弦樂器。手柄雕刻成馬頭形狀,琴身呈梯形,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琴是木頭做的,壹米左右長,兩根弦,* * *音箱梯形,聲音圓潤,音量弱,轉得低。
馬頭琴簡介
馬頭琴,又名“呼吾爾”、“呼秦”、“馬尾呼秦”、“莫林呼吾爾”,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造型、制作材料、音質音色、音樂表現風格、演奏方法都體現了蒙古族的性格內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遊牧生活的歷史形態,表達了蒙古族對自然宇宙的哲學思考和認識。
蒙古馬頭琴教歷史悠久。在蒙古形成期間,馬頭琴就已經存在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馬頭琴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這些流派與蒙古族的內外聚散和歷史變遷密切相關。可以說,馬頭琴從草原到歷史,伴隨著蒙古族壹路走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馬頭琴是壹種撥動琴弦的樂器。因琴桿頂端刻有馬頭而得名。由* * *盒、琴桿、琴頭、弦軸、馬、弦、弓組成。* * *音箱多為梯形,也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箱框板為硬木板,兩面覆以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前皮和後皮。琴桿用彩木、梨木或紅木制成,上部左右各有壹根弦軸,頂部為琴頭。弓多為藤條或木桿,紮馬尾辮。兩根弦分別由約40根馬尾辮(內弦)和60根馬尾辮(外弦)組成,兩端用絲線系住,綁在琴上。
馬頭琴的起源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的壹種弦樂器,因琴頂刻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從唐宋時期弦樂器西琴的發展演變而來的。成吉思汗(1155—1227)已在民間流傳。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12世紀,韃靼人(蒙古人的前身)流行壹種二弦琴,可能就是它的前身。用於明清宮廷樂隊。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樂器,不僅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家族中占有壹席之地,也是民間藝人和牧民喜愛的樂器。馬頭琴演奏的音樂具有深沈、粗獷、激情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情。
馬頭琴的出現。
從山林狩獵文化時期到草原遊牧文化早期,蒙古族使用的樂器不是馬頭琴,而是霍比思、托布秀爾等彈撥樂器,多用於娛樂歌舞。根據《蒙古秘史》和《元史》中的記載,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民族樂器以彈撥樂器為主,元朝的蒙古軍民善於玩火、思考,喜歡集體跳舞、踩歌。
經過草原遊牧音樂的快速發展,弦樂器馬頭琴誕生並廣泛普及,最終取代彈撥成為蒙古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間樂器。很顯然,當弦樂器取代彈撥樂器後,火勢會逐漸減退,馬頭琴自然會成為蒙古族樂器的主角。
馬頭琴的演奏方法
馬頭琴的演奏方法不同於其他弦樂器。他的弓不是夾在琴的內外弦之間,而是在兩弦之外彈奏。多用於獨唱或自唱。它的發音柔和、渾厚、深沈,音色悠揚醇厚,充滿草原氣息。所以有人形容為:“壹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生動”。
馬頭琴的優秀劇目。
馬頭琴的優秀曲目很多,傳統琴曲風格多樣,富有草原特色,曲調委婉,多以描繪自然風光或對馬歌唱為主。如《朱色烈》、《涼涼的杭蓋》、《四季》、《牧民之歌》、《宋慶》、《朝霞》、《敘事》、《蒙古小調》、《鄂爾多斯的春天》、《涼涼的春天》、《散步與馬步》、《歡呼》和《蒙古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