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作為大收藏家,壹開始就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完成原始積累。壹般來說,早期在馬未都獲得文物有三種途徑。第壹種,琉璃廠泄密。80年代琉璃廠還挺便宜的,都是好東西。第二,主動找人收藏。馬未都有時會問別人手裏有沒有好東西,他會去別人那裏收集。他們中有壹些來自清華、北大的老先生,他們不僅樂意把東西送給馬未都,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此並不太了解。第三,馬未都會在街邊小攤上以低價向文物販子收集信息。
作為文物愛好者,馬未都原則上與文物販子處於“對立”的境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初文物販子大多數情況下並不知道文物的真實價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壹個文物販子以10元的價格收藏了壹件文物,以20元的價格賣給馬未都,這顯然是盈利的。所以,如果馬未都能給他20個,他就不會給他12個,這樣會讓文物販子覺得自己賺到了。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馬未都和文物販子各取所需,從而和睦相處。前提是馬未都很少錯過,他錯過的壹切都是真正的財富。
早年,文物販子找到馬未都,送給他壹對黃華麗圈椅。馬未都是壹個多麽精明的人啊。他知道東西都是好東西。文物販子收了1,000元,以4000元賣給馬未都,獲利數十萬。按照正常人的低價思維,我們真的應該把價格壓下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看到那對圈椅後,馬未都心裏清楚,香港市場的價格是8000-10000。馬未都第壹次獲得了利潤。所以,馬未都沒有多說什麽,很高興地把錢給了別人。
結果,馬未都賺了錢,文物販子也賺了錢,雙方關系相當好。馬未都想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人要賺該賺的錢,才能長遠的釣到大魚,以後做生意也不會吃虧很多。馬未都的操作真的很激烈。他和文物販子的關系不能說特別差。最起碼關系挺好的。所以就出現了壹個很奇怪的情況。馬未都的消息非常靈通。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但是沒錢買,就會介紹給馬未都。
這樣,馬未都總能在第壹時間把握市場,取得話語權。馬未都的思維是發散的。他不盲目與文物販子鬥爭,而是用善良和仁慈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的“舍得”,在馬未都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