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中應註意以下幾點:
(1)移除芽巢
目前這個過程還沒有機械化,芽巢的皮和芽都需要手工挖。如果挖的不徹底,細粉會有黑點。
(2)清洗和去皮
燈泡表面附著泥沙等雜物,應清理幹凈。魔芋表面為周皮,不含葡甘聚糖,應去除。傳統的方法是人工刮擦,人工清理,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目前已經采用機械化清洗去皮,生產效率高。但由於新鮮芋頭鱗莖的無計劃形狀,突出部分的剝皮往往過度,凹陷部分的剝皮不夠。此外,在揉撚過程中,部分葡甘聚糖溶出,清洗脫皮損失有時高達65,438+05%。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機型,確定合理的機械工作參數,或將機械清洗與人工清洗相結合,以減少損失,提高清洗剝皮質量。
(3)切片(或條狀)
清洗去皮後的新鮮芋頭應及時切成大小均勻的片或條,以備晾幹。壹種規格是切成2.5厘米寬、3 ~ 4毫米厚的條,另壹種規格是切成5 ~ 10毫米厚的片。
(4)顏色保護
鱗莖去皮切片後容易變色,切片後應立即進行護色。魔芋的護色主要是通過高溫鈍化酶和發煙二氧化硫進行的。吸煙時註意控制二氧化硫,以二氧化硫最少達到護色效果為佳。
(5)幹燥
目前,網袋式、振動流化床或振動流化床結合網袋式是主要的幹燥方式,幹燥過程分為高溫硫磺熏蒸固色和低溫幹燥兩個階段。壹般高溫段熱風溫度為110 ~ 130℃,低溫段溫度為50 ~ 70℃,布袋出口溫度為40 ~ 50℃。溫度總的趨勢是從高到低,硫磺熏蒸也從過去的全過程硫磺熏蒸轉變為前期硫磺熏蒸。幹燥過程主要需要鍋爐工、技術員、生產隊的綜合協調,才能獲得色澤潔白、幹體的優質幹魔芋。
(6)質量檢驗
芋頭片經過稱重、粉碎、幹燥後,即可測出其含水量,也可憑經驗判斷。壹般是用重物或錘子碾碎。如果是壓碎的,就是幹的,否則水分含量高。樣品比較法也可用於與已知準確水分含量的樣品進行比較。顏色可以通過感官,結合幹芋頭片的焦糊片,黑心率,清潔度來判斷。在實際生產中,檢驗員主要以含水量和溢價率作為評分的主要依據。
(7)包裝
為防止受潮和汙染,檢驗後的幹芋頭片壹般應進行防潮包裝。在生產實踐中,大多數廠家都采用將原料盡快加工成魔芋粉的方法,以方便防潮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