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魯迅先生壹個簡短的評價,恐怕“民族脊梁”這個詞是最通俗的,但如果能用壹句話表達魯迅先生身上體現的精神,最精髓的就是這句話——以天下為己任。
現在,什麽是傳統文化?這個特別難界定,恐怕比愛情還難解釋。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既有愚昧的壹面,也有光明偉大的壹面,但是哪壹面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呢?要判斷這壹點,我們不能也不需要做什麽統計之類的事情,或者憑空做假設。有壹個簡單易行的標準——哪壹方對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貢獻最大,能給予中國人民自信、自豪、奮鬥的勇氣和智慧,哪壹方就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如果還有人不能在此基礎上做出判斷,我們也可以從新中國的締造者毛主席的詩詞中尋找依據。《沁園春·雪》雲:“惜秦而漢武,略失文采;唐宗宋祖,略少風騷。皇位上的英雄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箭。過去數風流人物,看看現在。”雖然在這首詞裏,毛主席無比自豪地贊美了革命家,但字裏行間,也充滿了對古代那些英雄的敬仰和贊美。這是毛主席對他們光明偉大的壹面的肯定,肯定了光明偉大的壹面有資格在民族歷史上與革命者的光輝並列。還有壹個更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沒有人會懷疑毛主席的軍事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壹部分,而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尤其是兵法的運用,主要是自學自《二十四史》,這是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完美繼承和發展。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文化光明偉大的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不是“官話”。
那麽,我們來說壹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裏就不用舉忠、信、仁、義的例子了。簡單地說幾件最“光明偉大”的事,不會讓討厭“儒家”的人反感和有異議。
壹、窮不能動,權不能彎,富不能淫——孟子所謂的“君子”精神是傳統文化吧?第二,雖然我沒有改變主意,但是我不能被懲罰——屈子寧死不屈的精神是傳統文化吧?第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文正的敬業精神是壹種傳統文化,不是嗎?四、貪國家生死,或因禍得福而避之,是傳統文化——林則徐的死而後行精神?
至此,我想問:魯迅先生所體現的精神與上述四種傳統文化之間的沖突、不統壹、不和諧是什麽?魯迅先生有沒有對這四種傳統文化進行過嚴厲的批判?
所以把魯迅先生和傳統文化放在對立面,分成兩派,純屬小人之舉。在清末民初的大時代,魯迅先生站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高度,而不僅僅是新舊文化激烈交鋒的高度。魯迅先生極力思考的是中華民族將向何處去,而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糟粕,這也是魯迅先生成為“民族之魂”的主要原因之壹。王先生的人格與古代那些大聖賢無異,都被列為中華民族的驕傲。至於王先生的思想,是時代進步、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千百年來壹路領先”的必然。不能說古代聖賢就成了兩派。綜上所述,魯迅先生繼承了傳統文化中優秀知識分子的優秀品德,發揚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精神,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寶貴最偉大的精神,也是當今中國知識分子最稀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