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交錯帶不同於西部牧區和東部農區。在地理、氣候、農林牧產業結構、生態、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有著自己特殊的地位。
第壹,東西方之間的過渡地帶
中國西部牧區以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蒙新沙漠地區為主。其幅員遼闊,氣候幹旱,人口稀少,經濟發展落後,被稱為‘西部落後地區’。東部農業區以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珠江三角洲平原及其相間的低丘為主。東臨大海,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故稱‘東部發達地區’。農牧交錯帶位於二者之間,具有突出的過渡性和邊際優勢效應。
1,高原向平原和盆地過渡
農牧交錯帶可分為四個區段:東北區段,是蒙古高原向東北平原的過渡地帶;華北是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西北段是黃土高原向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西南段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帶。在這麽大的地理過渡區,形成了壹系列的山脈、峽谷、河流和小溪。
2.從幹旱地區向濕潤地區過渡
農牧交錯帶的東北、華北、西北部分為年降雨量小於300毫米的幹旱區,東部為年降雨量大於500毫米的濕潤區,也就是說,農牧交錯帶的東北、華北、西北段屬於半幹旱半濕潤區。農牧交錯帶西南段屬於亞熱帶濕潤區和高寒草甸草原區。而橫斷山區的氣候和植被是垂直分布的。
3.從牧區向農區過渡
天然放牧草地和農田交替分布,是農牧交錯帶的主要標誌。西部天然草地面積較大,但農田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局部有灌溉條件或濕度較低的河谷地區);從西到東,天然草地的比例在逐漸減少,耕地在增加。到了平原或盆地後,以農田為主,天然草地很少。這是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結構的區域性變化。
4.從少數民族聚居區向漢族聚居區過渡。
中國的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大多集中在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農牧交錯帶是壹個多民族交匯的居住區。說到以農耕為主的平原和盆地,就是漢族集中區。因此,農牧交錯帶是中國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交流與合作的關鍵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