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黎苗民族歌舞長廊的傳統文化

黎苗民族歌舞長廊的傳統文化

黎族苗族遊樂廊

黎族地區,山高林密。據說祖先建茅屋時,竹竿不斷從屋頂滑下,人們不斷跳躍,以免砸到腳,刺到臉。這種情況挺有意思的,於是逐漸被模仿改進,形成了“跳柴”。“跳柴”在黎語裏叫“轉移”;在竹竿上跳,在黎語裏叫“君孿”和“卡羅”。跳躍時,將兩根方木(木桁架)或腿粗的圓木平行平鋪在打谷場或山坡的地面上,再將若幹根手腕粗的圓木橫放其上。砍柴人用另壹只手抓住壹根圓木的尾端,按同壹節拍互相敲打圓木和圓木,稱為“砍柴”。在有規律、有節奏的敲擊聲中,跳柴者不僅要快速進退,還要自然地做各種舞蹈動作和表演,稱為“跳柴”。海南省歌舞團編導朱清源經過多年的深思熟慮,把木車變成碗口處的大木輪,放在竹竿握柄的兩端,即把位於隊形中間的兩根方形木梁(木桁架)高度濃縮成兩個木輪,使之自由、簡約、輕巧、靈動,使演員們更自由、靈活地變換各種隊列圖形。李門崇尚武術,而乾陵舞雙刀,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錢鐘書棒有兩英尺長,兩端綁著壹串銅幣。金錢鈴棒意味著扛著壹根桿子,而金錢鈴在山嵐意味著豐收(壹種旱稻)。舞蹈中,壹個穿著傳統服裝,裹著紅布的大個子,手裏拿著壹把八寸雙刀,和另壹個拿著錢鈴棍的人打了起來。閃亮的雙刀勇敢地刺向四面八方的錢鐘書棍持有者。跳這種舞時,往往是在特制的簸箕裏進行,需要刺者有血戰到底的勇士精神,而擋者則需要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

觀看民族歌舞表演不僅陶冶情操,更是壹種藝術享受。黎苗民族歌舞長廊的出現,是海南依靠全社會力量做大旅遊的結果,受到海內外遊客的贊賞。目前,旅遊部門計劃總結經驗,幫助歌舞長廊進壹步提高水平,使之成為海南的特色旅遊產品,推向世界。海南島740萬總人口中,有黎、苗、壯、回等36個少數民族,人口約654.38+0.2萬。由於歷史文化的淵源,少數民族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淳樸的民風民俗,使海南島的社會面貌獨具特色,多姿多彩。

  • 上一篇:蛋撻的制作方法和步驟有哪些?
  • 下一篇:九月初壹不宜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