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蛋撻是壹種西式餡餅,以蛋糊為餡。臺灣省稱為蛋塔,“蛋撻”是英文單詞“tart”的音譯,意為露出餡料的餡餅(反面被餡餅皮和密封餡料覆蓋的餡餅);蛋撻是以蛋糊為餡料的“撻”。做法是將餅皮放入小圓鍋狀的蛋糕模具中,然後倒入混合了糖和雞蛋的蛋液,再放入烤箱;烤好的蛋撻外層是酥脆的撻皮,內層是甜黃色的凝固蛋糊。剛開始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壹個蛋撻就能成為壹頓下午茶餐。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很多餐廳也有蛋撻(小蛋撻)。勞拉·梅森在《英國傳統食品》中指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就已經用牛奶、糖、雞蛋和不同的香料制作類似蛋撻的食物。尖頭蛋撻也是17世紀中國第六次宴會的菜肴之壹。
2.蛋撻雖然在香港很受歡迎,但在香港的歷史還很短。根據業余香港歷史學家吳昊的研究,在1920年代,廣州各大百貨公司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為了吸引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們每周都會設計壹個“每周美妝點”來吸引顧客,廣州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蛋撻。蛋撻傳入香港沒有確切的年份。有人說蛋撻從60年代+0940年代開始出現在香港蛋糕店,從60年代+0950年代到60年代+0980年代進入大部分茶餐廳。剛開始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壹個蛋撻就能成為壹頓下午茶餐。且味道香甜醇厚,綿軟可口。從1990' s開始,同樣供應面包的茶餐廳逐漸減少,所以現在只有舊式茶餐廳有自己的烘焙蛋撻,而其他茶餐廳則從面包廠訂購蛋撻。另壹方面,香港很多餐廳也有蛋撻(小蛋撻)。還有適合減肥的蛋撻,蛋糊是蛋白質做的。
3.葡式奶油蛋撻又稱葡式蛋撻,在港澳地區稱為葡式蛋撻。它是壹種小尺寸的奶油糕點,表面發黑(糖過度加熱後呈焦糖色)是它的特點。相傳最遲在18世紀,由葡萄牙裏斯本傑羅尼莫修道院的修女發明。1837年在世俗蛋糕店賣的。當時之所以叫貝琳達,是因為這家店位於裏斯本的貝琳達地區。
最早的葡萄牙蛋撻來自英國人安德魯·斯托。在裏斯本附近城市貝倫吃了傳統糕點Pasteis de Nata後,他決定在傳統食譜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於是他在澳門路1989附近開了安德魯蛋糕店,用豬油、面粉、水和雞蛋,以及英式糕點做法,做出了廣受歡迎的葡萄牙蛋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