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士是指的是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士是指的是

中國的傳統社會中有壹個特殊的階層:“士階層”。這個階層包括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如果壹定要類比的話,那麽中國的士大概相當與西方的騎士,日本的武士。中國傳統所謂士,是指不從事生產事業的人群,故“士謀道而不謀食”,這裏的道,上則從事政治,下則從事教育,重道義,輕功利,把政治事業與教育事業相結合,向上操縱政府,向下領導民眾,孟子稱“士”為勞心者,“農工商”為勞力者,其所謂“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於人”正是如此。而中國的古代政府,也恰恰由士組成,政府的力量不在貴族,不在軍人,不在商人,而在士人。從這方面來看,也可以印證為什麽中國近兩千多年的歷史沒有資本主義的大發展。

士階層興起於春秋初年,在《春秋左氏傳》中指出,春秋初期,貴族尚受到周公之禮熏陶,表現出壹種極深的文化素養,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壹種教育的力量在引導政府。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井田制的瓦解,社會的大變革,貴族階層的下滑,引發壹系列的矛盾,從而使士階層的出現,那時的士在上不為貴族,在下引導平民,是由貴族的沒落子弟與平民俊秀之才組成的,他們學習禮樂,為當時的政體服務。到了戰國時,士階層才算替代春秋以前的貴族地位,成為政治中心。在那時最受尊重的是師而不是君,是在野的名士,而不是朝中的卿相,如戰國時,商鞅用於秦,吳起用於楚,申不害用於韓,樂毅用於燕,田單用於齊,張儀蘇秦縱橫戰國。而君主又重視士,如顏觸見齊宣王,明告士貴王不貴,宣王也無之奈何,秦昭王見範雎,都要“長跪以乞言”,當時之士可謂以壹白衣窮途,立於百萬大軍之間,國運存亡之際,壹念可安國,壹見可覆邦,如魯仲連義不帝秦,此種士之表現,真使後人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春秋戰國壹代,最讓後代學者稱道羨慕。

  • 上一篇:感恩節在中國的意義
  • 下一篇:國內木門有哪些10品牌,如何選擇木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