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麽?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麽?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沈澱、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沈澱、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壹、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壹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 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壹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壹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在於求善,西方註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後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壹。這裏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於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系。它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壹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獲罪與天,無所禱也 ”(《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壹。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壹個邏輯進程: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聖賢,壹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壹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壹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欲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壹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 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壹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於寡欲、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欲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內向、含蓄、中庸調和、註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壹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 上一篇:節能燃氣竈哪個牌子好?
  • 下一篇:京劇《探陰山》中有壹段“十二月探妹”,誰唱的好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