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就其本義及其引申義而言,是體現社會、自然及其人類生存與發展規律的社會交往之道,具有永恒的價值。因此古代的禮儀值得我們去清理、挖掘、加工利用乃至發揚光大。
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進程的加快,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了家門、國門。國際通行的這些禮儀規範已被納入正式的國際公約,成為各國正式交往不可缺少的行為準則。正所謂“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由此看來,禮儀在今天不是可有可無的小節,不是什麽陳規陋習,更不該被淘汰。它是個人道德水準和教養的標誌,民族力的體現,是走向世界的橋梁。所以,在現代生活中,禮儀不是不重要了,而是越來越重要了,現代的人們離不開禮儀。
當今社會,國家有大小之分,民族人口有多寡之別,社會形態也各不相同,但文明民族都很註重禮儀。民族素質好的國家,國民修養好,文明有禮,具有良好的禮儀風範,能促進經濟的進壹步發展。相反,壹個不講禮儀,粗野鄙俗的民族是不可能創造現代化的經濟和文化。壹個國家,當它逐漸富強起來時,文明禮儀和公***道德也應該相應得到重視和提高。中國到了壹個經濟騰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現代禮儀應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現在,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密切,除了正式的官方交往之外,民間的涉外交往也日益增多。這既是我國進壹步加強對外開放的成果,也是國際市場走向壹體化的必然。在對外交往中,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優良的禮儀傳統,保持禮節與禮儀的民族特色。要尊重各國因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道德規範形成的風俗習慣,吸收外國禮儀中壹些好的東西和壹系列國際通行慣例,為我所用。要讓禮儀更好地為對外的文化、經濟和外事工作服務,在我國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增強國際競爭力中發揮積極作用。
那麽如何更好地將古代禮儀融入現代生活呢?
首先,要因勢利導,化腐朽為神奇。中華禮儀起源於祭祀儀式,祭祀的對象可以概括為“天神”。所謂“天”亦可理解為自然,包涵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萬物生靈,先人,三個層次。對此,我們可以把體現天人關系的祭祀之禮引導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維護好地球生態。與其任某些人肆無忌憚地踐踏環境,濫殺亂砍,不如把保護環境強調到“虔誠”的地步,以維護我們***有的家園
其次賦予新意而後利用。例如“禮之大體”的“三綱五常”被現代許多人所曲解而橫遭批判抨擊。實際上“仁、義、禮、智、信”五常只要融進時代新意,仍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道德規範。另外,三綱”還有“忠、孝、貞”的衍生義,亦可賦予新意而弘揚。“忠”應是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誠事業,敬業愛崗;“孝”應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崇本報恩、樂享天倫;“貞”應是愛情忠貞,夫妻恩愛,家庭穩固,幸福和睦。倘若如此,政風必清,世風必正。
再次,對傳統禮儀文化所蘊含著的精華應倍加珍惜利用。它根植於民族文化沃土中,使人感到親切、實在;它往往以格言、故事的形式出現,既通俗又富有哲理。如“不學禮,無以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等警句,至今還可做為我們的座右銘。像“三顧茅廬”、“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等禮儀故事,已成千古佳話。
總之,既繼承優秀禮儀文化傳統又有現代價值的禮儀,禮儀的宗旨是使大家都感到舒適,它的本質是通過某些規範化的行為,表示人際之間的真誠、相互尊重、敬愛、友好、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