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壹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壹。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節:氣節和節操。
恕: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
勇: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
讓: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壹種傳統美德。
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準則。
傳統道德壹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歷史證明,儒家倫理往往在太平盛世發揮它穩定社會、緩和矛盾、調節人際關系的社會功效。當代中國已進入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社會穩定、政治穩定是中國的大局。
為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團結合作、***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設無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抓手。
百度百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