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春節,農歷正月初壹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壹壹個古老傳統節日,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春節在其歷史的發展演變中,不斷形成並凝結了中國人特有的倫理情感、時間生命意識、文化追求認同感,甚至是壹種準宗教意識。
在各種獨特的春節儀式中,中國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現;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具特色的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大多以祭奠祖先、除舊迎新、慶禧納福、祈求豐年、祭祀各種神祉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且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三、清明節,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四、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端午後來被用來為紀念屈原之節日。
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是壹個圓,月亮的圓,月餅的圓,以及每個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團圓。團圓是中秋的主題,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最終歸宿。
六、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在古代的陰陽觀念中,九被視作陽數。農歷九月初九,月與日都逢至陽之數,因此人們稱這壹天為重陽,也叫重九。重陽古有祭祀星辰的活動,也有與豐收相關的習俗,發展對今又多了敬老孝老的傳統。
七、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臘”本是壹種祭禮。在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天稱為“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