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這種* * *相似性描述如下:
總的來說,佛教在中國是從原始佛教達到頂峰的,而佛教在中國的頂峰是以禪宗為代表的。明代禪宗理論發展非常成熟,禪宗理論的核心是“心”論。禪宗認為,佛教的實現其實是在人的思想之間,而不是別的。換句話說,佛教的“頓悟”是心的頓悟。所以禪宗認為,在實現佛教最高目標的過程中,“心”是最關鍵的。
中國儒家學說的巔峰是宋明理學,出現在宋明兩代,從明朝壹直到清朝在中國思想界占據統治地位。理學的核心是“心”論,認為壹個人的社會行為是否正確,完全取決於“心”。如果“心”沒有雜念,壹個人就沒有惡行。然而人心是最難掌握的。王陽明最後把對理學的理解提煉為“壹山破賊易。”
中國的道教壹直認為,人的“心”是獲得永生的關鍵。道家有壹個基本觀點:“都是陰陽顛倒”。根據道家的陰陽學說,五臟中的心屬火與陽,腎屬水與陰,心屬火,腎屬水。道教由此得出結論,人的壽命不長,是因為在水上。那麽道家給出的辦法就是陰陽顛倒,關鍵是通過內外丹的修煉來改變心的屬性。讓心屬水,腎屬火,人才能成仙。
當然,道家的心是有物質概念的,而佛家的心純粹是思辨的產物。儒家思想介於兩者之間。簡而言之,他們都有相同的觀點。
綜上所述,儒、道、釋三家之所以能夠相交,是因為他們對“心”的理解有著相對壹致的看法,都認為“心”很重要,所以儒、道、釋三家的相似之處就是對“心”的看法。
儒釋道三家有太多的不同。這裏我想說的是三個學校的本質區別。
其實儒釋道都是精神性的東西,對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這三個學派在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儒家本質上是壹種“入世”的思維,即“學而優則仕”。學完儒家要用的東西,就要進入“紅塵”來治國平天下,幫助人民。
佛道本質上都是“生”的思想,強調個人清凈無為,脫離紅塵,修身養性。當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標上是不同的,佛教強調涅槃,道教強調長生。
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學而優則仕,退而求其次則獨善其身”,但要達到這個目的並不容易。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重在“入”,但儒家思想的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完全解決人退時的精神問題。借用現代宗教術語並不能解決人的精神的“終極關懷”問題,而佛教和道教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我認為三家的本質區別是儒家是“入世”的思想,佛道是“出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