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體系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體系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宋元時期,安溪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如今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標誌。同時,該系統還具有明顯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小氣候等生態功能。
2.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的遊牧制度。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是中國首個入選的遊牧農業遺產地,也是全球可持續畜牧業和脆弱草場管理的典範。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壹地區就有早期居民狩獵和遊牧生活。該系統有多種多樣的生態景觀,如森林、草原、濕地和河流。時至今日,當地牧民依然堅守著傳統的遊牧生活。通過持續放牧,保護植被,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畜產品的穩定供應和多樣化的食物來源。
3.河北省歙縣石巖梯田旱作農業系統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的歙縣旱作十堰梯田體系始建於元代,總面積265,438+0,000畝,十堰長度接近萬裏,是旱作農業文化的典型代表。
數百年來,該系統不僅保留了豐富的傳統作物品種和環保的耕作技術,還保證了山區惡劣條件下農業生產的發展,並創造了山地梯田景觀,見證了自然與山地的和諧共處。
4.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青田稻魚養生體系是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青田縣位於浙江省中南部,甌江流域中下遊。
自公元9世紀以來,這個縣壹直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稻田養魚”,並不斷發展出獨特的稻魚文化。2005年6月,這壹體系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第壹批,成為中國首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5.江西萬年稻作系統
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畔的萬年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在該縣東北部大源鎮高山環繞的仙人洞中發現了1000年前種植的水稻的矽質樣品。這壹發現為證明中國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科學證據,因此被認為是萬年後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壹。這壹重大考古發現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0考古發現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