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的湧入導致中原王朝大量吸收西方文化,音樂文化的交流主要由外來音樂文化扮演。
魏晉南北朝||||公元4世紀,西晉滅亡,東晉建都建康,但北方仍處於十六國戰亂頻仍的局面。隨著國家政治中心的南移,北方音樂文化也流入江南,與江南的和歌、和聲大曲、民間音樂相結合,產生了新的音樂風格和形式——“尚青樂”,即樂府民歌。
和聲歌:原為漢代民歌,由樂府編曲,配以管弦樂樂器伴奏。所謂“絲竹更和諧,持節人唱”。因此得名於發展,它創造了壹種結構復雜的歌舞形式,稱為“祥和大曲”,分為華麗、和諧、混沌等三個部分。
尚青音樂:漢魏的香河歌、香河大曲,到了兩晉南北朝都保存在樂府裏。此時,吳歌、西曲在民間異軍突起,故有“江南吳歌,西有荊楚之聲”之稱,總稱為尚青音樂。
鼓樂:秦漢時期,北地音樂傳入中原,結合漢族民間音樂,逐漸用於宮廷宴飲。
擴展數據: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著稱。樂府最初是漢武帝建立的音樂機構,用於培養樂師、制定樂譜和收集歌詞,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後來樂府變成了壹個有音樂的詩名。今天保存下來的五六十首漢樂府民歌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
樂府是漢代封建王朝為管理音樂而設立的宮廷機構。樂府起源於秦朝,漢代采用樂府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朝在漢武帝年間正式建立樂府,樂府主要掌管音樂,監督收集全國各地的民歌,並配以音樂,以方便在宮廷宴請或祭祀時演唱。樂府收集和演唱的詩歌稱為樂府詩。
據《漢書·禮樂誌》記載,漢武帝當政時,有壹個收集地方歌謠、整理、制作樂譜的機構,叫樂府。後來,人們把這個機構收集和創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雖然這些詩的曲譜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也隨之而來,成為壹種沒有嚴格格律、接近五七言的詩歌體裁。
西漢樂府的擴大和發展是在漢武帝時期,到漢武帝末期,樂府已有800多名員工,成為壹個頗具規模的音樂機構。從漢武帝到成帝的壹百多年,是樂府的鼎盛時期。哀帝即位,下令革除樂府官員,大量減少樂府人員,剩余部分劃歸令管轄。此後,漢朝再無樂府建制。
百度百科-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