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料是石料。
磬是壹種中國古代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壹步有了玉制、銅制的磬。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
擴展資料:
“磬”的分類:
“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特磬”等許多類型。每壹種磬,大致都是用壹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的。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
古代的磬分為:編磬、雲磬、特磬。
1、編磬
編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多用於宮庭雅樂或盛大祭典。編磬就是把若幹只磬排成壹組,每磬發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清代的編磬,主要用於皇帝與王公大臣慶典的“丹陛大樂”、宮中大型宴會的“中和清樂”和“丹陛清樂”。
清乾隆年間制作的編磬,16枚為壹套,大小相同,厚度有異,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與特磬壹致,只是體積較小,每次演奏時全套都要使用,隨樂曲旋律擊奏。
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還用黃金制作了壹套金編磬,和它壹起使用的還有壹套金編鐘。
雲磬常用於宗教音樂,為寺院所用的法器。
2、雲磬
雲磬:又稱“引磬”。打擊樂器。外形與仰缽形坐磬相同。形體很小,磬身銅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徑只有7厘米,置於壹根長木柄上端,全長約35厘米。木柄旋以條紋為飾。
雲磬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於宗教音樂中。演奏時,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執細長銅棍敲擊,發音清脆,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特磬多用於宮庭雅樂或盛大祭典。
3、特磬
清代,特磬和編磬在宮廷音樂中用途頗廣。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
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單獨懸掛在木制磬架上,它們大小不壹,最大的是“黃鐘”,最小的為“應鐘”。
在壹年的12個月裏,每個月各奏壹個調的樂曲,如正月用太簇,……,十壹月用黃鐘,十二月用大呂等,演奏時,只需換上相應調的特磬,合奏時,在每壹樂句的末尾各擊特磬壹下,起加強節奏的作用。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制作的特磬(現為北京天壇收藏),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形狀曲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