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披麻皴(線皴): 皴的筆法如披開的麻披狀,呈長線條,表現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實結構和脈胳體積感,以及江南多見的有草木的松軟土質(南宗諸家多用之黃公望)。
用筆微帶交叉。 短而松散叫解索皴。 梗直而亂叫亂柴皴。 細而短叫牛毛皴(趙.王多用之)。 上述三例屬線皴類。
(2)斧劈皴(面皴):最能體現山石的堅硬質感,用筆如斧劈木之痕,特別是花崗石或人工爆破後的山巖,多呈此狀。大斧劈先以筆肚著力,橫臥紙上壹掃,筆鋒中帶有飛白,表現山石的陰背面較合適,小斧劈則以扁筆作挑剔狀,並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 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為面皴類(南宋諸家後及唐氏多用[北宗])。
(3)雨點、豆瓣皴(點皴):筆鋒如斧劈狀,也叫小面皴。適用於大山群山之表現,如以烘染蒼翠的色調,能得山林蔥郁的感覺,下筆前要明確輪廓、態勢和明暗、虛實、疏密的變化。橫筆點舊稱米點,宜畫雲山(米氏雲山)。 直筆帶扁鋒舊稱豆瓣皴。 直筆點舊稱雨點,釘頭、芝麻皴。 以上為點皴類。(山石畫法步驟示範圖例、步驟文字說明略)
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表現山石紋理、質感的壹種技法,源於自然界真實的山石和土質結構,是表現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地質地貌結構、土質和山石的形態,巖石的褶皺、紋理、裂痕、斷層、陰陽、凹凸等等的方法。這種方法經過畫家的藝術再創造,化自然形象為繪畫語言,從而形成了表現山水、巖石的技法。皴法既是歷代畫家所創造,又出於自然的山石紋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