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七位女神的總稱。有時也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
七仙的起源:壹是天文崇拜,與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織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關。二是由於秦漢時的登仙思想,而產生的羽人形象。
民間壹般稱呼這七姐妹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
七仙女的傳說故事多記載於《天仙配》、《西遊記》等神話書作;多出現於明清戲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傳為王母的女兒女官等屬神。
從漢代起,歷代多有七仙神話的記載。宋代有話本。元代多見於戲曲。
明代仍多見於戲曲,而在明代小說裏少見。明 戲曲《織錦記》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體稱呼“七姑”。
明代小說《西遊記》也提到七仙的具體稱呼“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認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種色彩有關。
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戲曲,結合歷代民間傳說,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壹類的戲曲。內容基本是:董永家貧,賣身葬父。天上七位織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
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擴展資料:
民俗信仰
七仙神話來自民間。關於董永的傳說遍布於全國各地,並不是某壹地區產生的當地鄉土神話。
對照各地眾多的口頭傳說。可見這壹類傳說,有些地點多在水泊處。七仙女在水泊處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彩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關)等。她們的形態常常在水鳥和人形之間轉換。在神話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傷傳說有關。
七姐妹的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風俗中也常有痕跡。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兇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間各處有奉祀帶七仙元素的廟。有時七姐妹壹起被奉祀,有時分開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百度百科-七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