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裳”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也是歷代男子禮服的最高形制,壹直到明朝都是如此。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普通勞動人民壹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壹。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相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壹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壹個體現。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壹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