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正如古希臘羅馬奴隸制的典型性決定了其哲學的典型性,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的典型性決定了資產階級哲學的典型性壹樣,中國封建制度的典型性決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哲學的典型性。這種典型性是中國哲學與政治倫理思想的緊密結合。中國的哲學家壹直以追求人的內心世界和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為最高目標,追求治國之道,追求聖賢聖人的修養。這使得中國的哲學必須與其政治倫理緊密結合。封建主義是中國哲學最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歷時兩千多年,所以中國社會思想的發生和發展與漫長的封建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二,中國哲學誕生於奴隸社會,主要發展過程是在封建社會,主要流派是儒家,這就決定了中國哲學史以儒家思想為主。因為在先秦時期,中國哲學曾經是壹個諸子百家爭鳴的地方。秦漢以後,建立宗法封建社會,被視為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哲學的雕像。隨著封建宗法制度的發展,儒家哲學也在不斷地自我改造,以適應封建宗法制度的發展,特別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朱的“大義”兩次改造,進壹步鞏固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骨幹地位。
第三,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充分發展,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與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鬥爭中達到了古代的最高水平,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傳統哲學。先秦時期是中國哲學史的黃金時代。這壹時期基本奠定了中國哲學發展演變的大格局,其最大的成就是儒、道、法三大思想文化思潮的出現,儒、道是中國哲學的兩大主峰。
儒家對傳統文化的保存、整理和發揚,從教育的立場出發,著重探討人性論;道家從反思道家和自然的高度論證了最高生活方式的哲學,成為中國人文主義哲學的兩大主峰;法家融合了儒道兩家的人性論和謀略思想,形成了高度完整的法家哲學體系。這三大文化思潮的重點是社會觀,而不是自然觀;他們都是研究“人”的,他們不是孤立的、個體的、孤獨的“人”,而是壹群群的人或壹群群的人、社會人和人類社會,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性:在人際關系中求安定、求秩序、求和諧,可稱為唯物主義的、辯證的人本主義或有機和諧的人本主義。
第四,中國古代哲學家對天人關系、天人關系、天人關系進行了長期持久的爭論和探索,提出了“天人合壹”、“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觀點。為了使社會和諧、平衡、健康地發展,許多哲學家努力調整人際關系,因此他們特別關註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使王權高於神權,使人倫高於鬼神,具有無神論的傾向。
第五,中國哲學史在國內百家爭鳴中應該兼收並蓄;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首先吸收印度原始佛教哲學使之中國化,然後與西方基督教哲學和其他哲學相結合。這說明中國的哲學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哲學史成為壹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既是中國本土思想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合流、融合的結晶。
總之,中國哲學各流派的總特征是以“人”為中心,以社會為研究對象。並且都主張以整體論(“和”)、和諧論(“和”)為特征的辯證研究方法,這是中國哲學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