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有11個: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中元節、中秋節、臘八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國、民族***同的文化記憶,是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清明之感恩、端午之愛國、七夕之忠貞、重陽之尊老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常過的節日如下:1、除夕(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起源: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壹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2、春 節(農歷正月初壹)起源: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壹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壹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壹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壹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來源:這是春節後的第壹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4、清明節(4月5日前後)來源: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壹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壹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來源: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沈;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來源: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上一篇:中國制造業的龍頭股票有哪些下一篇:中國繪畫用什麽來表達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