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在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不斷總結戰場上作戰的經驗。比較成功的擊、刺、拳、腿被模仿、傳授、練習,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形成於奴隸社會。夏朝建立後,為了適應實戰的需要,武術進壹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代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壹是軍隊中的武術活動;第二,以武術為基礎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狩獵作為武術訓練的壹種重要手段,出現在商朝。商周時期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立的學校也將射卸舞列為教育內容之壹。相傳,在周朝,出現了中國武術史上的壹部重要著作——《易經》,又稱《易經》。這本書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對中國養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容易有太多,就是有二儀,二儀,四象,四八卦。從此,太極理論奠定了基礎。中國的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技術在戰場上的應用。齊恒公在春秋兩季舉行“角鬥”,選拔天下英雄。在此期間,劍的制造和劍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自秦漢以來,摔跤和擊劍盛行。有了“宴舞”的習俗,飲酒飲酒時經常出現手持樂器的舞蹈練習,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鴻門宴”,就是這種形式的體現。此外,還有“刀舞”和“權力舞”,這些舞蹈具有娛樂性,但在技術上更接近今天的套路形式。
自唐代以來,武統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如對有特殊技能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旻將軍的劍術是唯壹的。裴旻的劍術,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並稱為唐代“三絕”,這表明武術作為壹種文學形式已經相當有影響力。
宋元時期,以武術組織為主體的民間武術活動蓬勃發展,如練槍練棍的“英社”,練射的“弓箭社”。由於商業經濟的活躍,出現了以練武買術為生的“流浪人”。不僅有獨唱練習,還有二重唱練習。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種拳法。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拳種體系。
近代以來,武術逐漸成為中國現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拳擊社、武士社等許多武術組織。1927年,中央武術博物館在南京成立。1936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65438年至0956年,中國武術協會成立了武術協會和武術隊,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絡,為武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65438-0985年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Xi安舉行,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這是武術發展的歷史性突破。1987首屆亞洲武術錦標賽在橫濱舉行,標誌著武術進入亞運會。1990武術首次列入第11屆亞運會。1999年,國際武術聯合會被接納為國際奧委會正式成員,這是武術發展的又壹次歷史性突破,意味著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宏偉目標的進壹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