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具有對稱的布局。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屋,中間的主屋體系最受推崇。它是舉行家庭禮儀和接待貴賓的地方。每棟房子都面向庭院,由陽臺連接。北京四合院雖然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家族制度的具體體現,但庭院寬闊,尺度適宜,安靜親切,花木有序,是理想的戶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的房子大多都是這種寬敞的四合院。
唐舞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房屋結構緊湊,多為多層,其典型的房屋是以長方形小天井為中心的廳堂。這種民居方方正正,結構簡單,在南方各省分布較廣。
閩南、粵北、桂北的客家人,往往居住在規模較大的群宅裏,平面呈圓形、方形,由中央的壹個單層樓堂和四周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的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傳統民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樹壹幟。有方形、圓形、八角形、橢圓形等8000多座土樓,規模宏大,造型優美,科學實用,各具特色,構成了壹個奇妙的居住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碎石、木屑建成單體房屋,再連成大房子,再建成厚實封閉的“防禦性”城堡房屋——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征。樓裏有水井和糧倉。遇有戰事和土匪,壹旦關了城門,就自生自滅了。如果被圍困,食物和水將持續幾個月。加上冬暖夏涼、抗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為客家人世代攻堅、繁衍生息的居所。
少數民族住宅建築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居建築種類繁多,如西北的新疆維吾爾族民居,多為平頂,土墻,壹至三層,四周有院落;典型的藏族民居“碉房”外墻用石頭砌成,內部為平頂木結構;蒙古人通常住在活動蒙古包裏;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往往建造樓下露天、樓上住人的木構架幹欄建築,其中以雲南傣族的竹樓最具特色。苗族和土家族吊腳樓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具特色的民居。吊腳樓通常建在斜坡上,沒有地基。它由柱子支撐。這座建築分為兩層或三層。頂樓很矮,只有食物不能住人,樓下堆著雜物或者牲畜。
北方洞穴和古城民居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彩都各具特色。這裏主要介紹有特色的北方窯洞和古城裏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遊地區有許多窯洞。在陜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墻上挖橫洞,往往連幾個洞,洞內加磚加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地、經濟、省力,將自然和生活場景有機結合,是壹種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另外,中國還有保存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裏有大量的古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於1998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碉樓於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中原漢族古縣城的典型代表。到目前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房屋、商店、寺廟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和特色基本保持不變。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和藝術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唯壹壹個將納西傳統建築與外國建築特色相結合的城鎮。麗江古城不受中原建築禮儀的影響,城內路網不規則,沒有嚴密的圍墻。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池水流入墻壁和住戶周圍,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流、運河,垂柳刷刷的沿河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