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20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百年民生變遷。

20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百年民生變遷。

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服飾和文化的改變。可以了解民族文化心理和社會意識的發展。

比如穿鞋帽,這是壹個純粹的個人行為,卻在近代中國引起軒然大波,成為壹代先人思想啟蒙的先行者,生活方式國際化的起源。

鴉片戰爭後,人們覺得國弱是因為民智。要想啟迪民智,首先要擺脫陋習和習俗對人民的禁錮,尤其是抽鴉片和纏足這兩大危害人民健康、屈辱國民性的公害。先進知識分子對此無可奈何,只能批判。如果說禁煙是糾正少數人的陋習,那麽反對纏足將改變幾千年的刻板印象,影響千家萬戶。19年底,男子編發風潮興起,成為維新運動和國民革命的動員號召。

反對女纏足,男紮辮子,必然推動鞋帽服裝改革。早在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就寫過《請禁止婦女纏足折》、《請破發改衣元折》,認為婦女因纏足而不能工作;編發長且下垂,不利於機器生產;在壹個脫去外衣知識豐富,步伐優雅的時代,不方便各國競爭,所以必須放下,剪掉頭發,換上衣服,才能“符合歐美的習俗”。這使得更衣成為學習西方文明的重要內容,具有啟迪民智的意義。辮剪和辮編從上到下分為兩組。上層當然有死忠,但下層尤其是封閉的農村更有力量。辮子雖然不是漢族的服飾,但是已經流行了幾百年,長期生活積累形成的心理習慣已經積重難返。有人哭,有人罵媽媽,有人罵媽媽丟了辮子,有人自發組織辮子抗議,甚至罷工。主筆將這壹行動視為支持革命的號召,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高潮。人們興高采烈地選擇吉日,祭祖,放鞭炮,剪辮子。在壹些地方,“辮子”成了罵人的話。妳應該說:“妳真的是辮子!”就像被人罵“不是東西”。對辮子的態度是對與錯的兩極對立和快速轉換,敏感地反映了革命潮流中社會風尚的起伏。

破發換衣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習俗改良。與歷代的換衣不同。歷史上的更衣造型是有倫理和等級的。民國初年頒布的服役制度規定,官員無論等級高低,都要穿西式大禮服和燕尾服,這是對封建服役等級制度的徹底否定。孫中山也提出“宜生,宜動,宜濟,宜壯。”曾經,作為改良服裝的指導思想,這種符合現代文明的服裝理念在中國的推行,使人人念念不忘的服裝徹底擺脫了封建禮教的規範,向著實用、經濟、衛生、美觀的方向發展,這是服裝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

在服裝的變化中,穿洋裝是壹種大時尚,不能簡單歸結為崇洋媚外的傾向。民主的建立激發了人們對西方民主社會的向往。人們著迷於自由、平等和自然人權的理念。他們認為這種觀念所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了社會的方向,服飾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社會實踐的結果,外國服飾在中國的流行並沒有取代中國的服飾,反而促進了中國服飾的改良。中山裝的出現是中西結合的產物。它以西裝為樣板,把大翻領改成立領,四個口袋,五個扣子,去掉腰帶。女裝從寬大、挺拔、飽滿的連衣裙變成了根據西方人體曲線美的剪裁,演變成了今天的旗袍。這些都是遵循西式服裝的審美和價值觀,結合中國的壹些傳統形式而創造出來的新的服裝風格,可謂是中國運用西式最成功的作品。穿什麽不穿什麽是個人行為。壹些先進的思想家把個人安排自己生活的自由看作是個人自由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是神聖的個人權利。個性解放的呼聲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激發了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對服飾的求新、求異,合理與不合理的浪潮洶湧而來。西裝領帶,禮服外套,光胸光背,長期依靠短打,新舊異域,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真正開始了服裝免費的時代。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服飾的變化走在潮流的前面,敏感地表現出文化氣候的走向。

  • 上一篇: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 下一篇: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古建築?(最好附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