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海洋文化與西方海洋文化比較。

中國海洋文化與西方海洋文化比較。

中國古代文明中燦爛的航海歷史,確實不容否認,但海洋文化也確實沒有成為華夏文明的主流。希臘文明源自愛琴海,後來西歐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也還是以海洋為中心展開。無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古希臘馬其頓王國,或者後來的羅馬帝國,都是圍繞地中海周邊分布的,海就在中間。中國歷史上苦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而歐洲可以相比的是北歐海上的維京人,從8到11世紀維京人的海盜征戰,改寫了歐洲許多國家的歷史。14至17世紀,在歐洲壟斷貿易、起過重要政治作用的漢薩同盟,也是以德國北岸的盧貝克港為中心,由圍繞波羅的海的城市聯合而成的。

我們說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只是指其起主導作用的部分,決不是說以大陸為特色的華夏文明就沒有海洋成分。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遠航,首推2200多年前的徐福下東洋。但這種為皇帝尋找長生不老藥的航行,很難說是海洋文明的標誌。縱觀歷史,華夏文明裏的海洋成分始終只是作為插曲和補充出現,難以形成主流,而且這種傳統貫穿至今。時間上看,鄭和下西洋是壹次典型的跨出大陸、走向海洋的壯舉,卻只能曇花壹現,以悲劇告終,這恰好說明中國傳統對於海洋文明的容忍度。空間上看,沿海地區幾千年屬於“蠻夷”之地,從沿海多山地區到海上甚至海外發展的居民,長期被視作“另類”,屬於化外之民,不受政府保護。對於這樣的政權說來,只要有政治需要,就可以實行“海禁”,甚至像17世紀清朝早期那樣實行強制性“遷海”,使沿海數十裏成為荒地。與當時西歐壹些國家國王、海盜與商人來聯結起來向海外殖民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照。

“以農立國”的大陸性內向性質在人們意識中根深蒂固。由於長期重陸輕海的習慣,導致我們缺乏對海上權益的敏感,總以為“讓他三尺又何妨”。我們至今缺乏海洋國策,缺乏國家層面的海上定位,總以為說到海洋也無非是近岸,“家門口還弄不好,跑老遠去幹嗎”,習慣性地把大洋留給別人。海洋觀念的薄弱,同樣影響著文教戰線,在地球科學的“海(海洋科學)陸(固體地球科學)空(大氣科學)”三軍中,我國以“海軍”為最弱。連中學地理教材,近年來也出現海洋部分越來越弱的偏向。詳細內容可參見中華媽祖網。

  • 上一篇:中國吉祥圖飾中的吉祥文化
  • 下一篇:中國食品工業經歷哪些重要階段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