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它開始出現在浙江省南部地區。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遺址和青瓷。瓷質磚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與胎釉結合緊密。從顯微照片中可以看出,青瓷碎片的釉下沒有殘留的應時。這種釉在外觀和顯微結構上都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達到了真瓷標準。
東漢以後,浙江越窯等南方青瓷的生產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壹直處於領先地位。紹興、余杭、吳興等地也有窯,形成了獨特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壹個名窯和附近或外省的壹些窯都生產同壹類型的壹種或幾種產品,這些窯構成壹個窯系,以主要的、最有影響的窯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這可能與它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和黑瓷,西晉後期還生產青瓷和褐點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入褐色點彩,打破青瓷的單色風格。
三國越窯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正,以淡青色為主,黃色或青色少見;有碗、盤、壺、盆、臉盆、碗、盒、盤、耳杯、香爐、痰盂、盆、泡菜壇子等日用瓷器。西晉出現了扁壺、雞煲、燭臺、辟邪器等新產品。南朝佛教盛行,瓷器多以蓮瓣或蓮花裝飾。從三國到隋朝統壹的數百年間,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品種多,樣式新穎,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讓人壹刻也離不開的電器。
此外,南方還有著名的窯址,如梧州窯、湘陰窯和鳳城窯。
北方瓷器的出現晚於南方,在北魏後期至隋朝統壹(公元581-618)的近百年間有所發展。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北朝的青瓷。大部分都是生活用品,很少有擺設。蓮瓣罐是北朝的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之分,都是從肩到腹堆成肥蓮瓣,六八瓣不等,底部有壹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制作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馮墓出土的四尊蓮花造像。其最大的壹件高約70厘米,從口到肩三周貼花,飾有飛花紋、寶藏紋、獸臉和龍紋。有六個系列的肩,肩下有六層堆塑,上蓋蓮花花瓣。
北方瓷器的制作雖然比南方晚了幾百年,但壹旦掌握了青瓷的制作,很快提高了制作技術和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色,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只在於胎和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低時,胎為白色,含鐵量高時,胎色為深灰色、淺灰色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發展來說,是從單壹釉瓷發展到彩瓷。無論是褐綠、白黑花、青花、釉裏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琺瑯,都以白色為陪襯,展現色彩的絢爛奇妙。因此,白瓷的出現對瓷器的發展影響深遠,到了唐代,已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