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第壹個月習慣上被稱為正月。農歷的十壹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現在已經很少用冬月了。這就是成語“十月中的十二月”的來源,字面意思是十月、十壹月和十二月是壹年中最冷的月份。
農歷壹個月的前十天習慣上稱為序列中的第壹天,如農歷壹月的第二天。最後十天習慣上按順序被稱為20日,其中壹些被稱為紀念日。例如,農歷的1月22日被稱為正月22日或正月2日。
農歷的每個月都有不同的昵稱。由於它與農業生產的密切聯系,從二月到九月,植物幾乎總是被用來代表它。以下是農歷十二月的別稱:
壹月:孟春,第壹個月,月末和春天。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陶嶽和同嶽。
四月:夏夢、銀月和嶽梅。
五月:盛夏,榴蓮,毒,蒲月。
六月:夏季的最後壹個月,蓮花月亮和李越。
七月:秋夢,藍月,喬嶽和瓜月。
八月:中秋,桂月
九月:秋吉,聚月
十月:孟冬、梁月和嶽洋。
十壹月:仲冬,冬月,好月。
十二月:冬季和第十二個月。
[編輯此段]節氣起源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四個節氣,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零度沿黃河經度運行15度的時間稱為“壹個節氣”。每年360度運行,* * *經歷24個節氣,每月2次。其中,每個月的第壹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長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個節氣;每個月的第二個節氣是“中氣”,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滿、夏至日、大暑、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持續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壹年的視運動,所以節氣的日期在現行公歷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為6日和21,下半年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年份的確定
1864 1.00是農歷的年份,所以從該年減去1864,余數除以10為天幹,余數除以12為該年的地支。對應的天幹地支如下。
號碼0 1 23455 678 9 1 1
天甘冰夷丁基戊基庚基辛基非癸基
地支醜午未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