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是比莎士比亞更早的戲劇,比盧米埃爾更早的電影,比貓王更搖滾的音樂。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皮猴戲”,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我國民間壹種古老而奇特的戲曲藝術。皮影的產生與原始巫術、宗教和民俗有關。古人對影有神秘感,認為影子就是自己的靈魂,因此形成對影子的巫術信仰與禁忌。之後,道士方士的“弄影還魂術”,配以說、唱、樂的形式,漸漸發展成皮影戲。到了唐宋時期,皮影戲已經相當普及,到清代盛極壹時。
皮影戲的題材主要以歷史、神話故事為主,伴奏的樂器***有“5件”:木琴、套鑼、笛子、鼓和撞鈴。演出時,表演者站在白布屏幕下,把影人貼到屏幕上,靠強烈的燈光將影子投射到白布上供人觀看。表演者通過控制影人脖領前的壹根主桿和在兩手處的兩根耍桿來使皮影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通常表演者除了要能壹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和唱腔。皮影戲中,打場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常;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聲情並茂,動人心弦。著名的皮影傳統劇目有《包公賠情》、《濟公活佛》、《豬八戒背媳婦》、《三打白骨精》、《祭塔》等。
皮影戲流傳的地域極為廣闊,最北到黑龍江省,最南到廣東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戲。各地的皮影戲都有獨特風格,影人的大小、造型也各具特點,因此產生了各種流派。這其中有中原地區陜西的牛皮娃娃影,江浙的羊皮影,山西的紙窗影等。皮影戲吸收地方戲曲與音樂的元素,因此具有多種唱腔,其中以甘肅吼塌窯的道情唱腔和陜西的碗碗腔最為著名。
皮影人和背景的亭臺樓閣都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其中以牛皮和驢皮最受到推崇,因為這兩種皮質做出的影人和背景更加堅固,更加透明。現在,也有用樹脂和玻璃鋼制成的新型材料皮影。皮影的制作非常講究,首先是制皮。把新剝的皮子用清水浸泡數日,取出後將皮的亮面反復刮制到薄得透明,然後搭在木框上繃緊陰幹。皮料制好後,用硬木推板打磨光,再用鋼針描繪圖樣,描好圖樣的皮料,要墊在木板或蠟板上進行鏤刻,然後再壓平上色。皮影的上色壹般選用紅、黃、青、綠、黑五種純色,這讓皮影擁有了獨特的美感。然後將人物的頭、上身、下身、兩腿、兩臂、兩手各部分用線連接組成,皮影人就大功告成了。
“壹張皮子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扮盡賢惡忠奸。”由於影人在幕後只能做上下、前後的運動,所以除了仙佛形象是全臉正面外,其他的生、旦、凈、末、醜等角色都是半邊臉的造型。正是這壹具具側臉在影幕上創造了奇妙的藝術效果,故有“單眼人感動雙眼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