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是世界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大師。1917出生於中國廣東省,1935留學美國,1955在美國創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他設計的許多大型建築遍布世界各地,包括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樓等。65438年至0999年在北京落成的中國銀行總部大樓,是裴建築設計生涯中最後壹個大型建築設計項目。耗時七年,建築的壹磚壹木壹水壹石都凝聚了他的心血。樓裏有個花園,看起來像北京四合院。園中水池采自雲南石林的黑石分布均勻,兩邊的竹叢相映成趣,使得中國傳統的設計手法在空間組織上非常精準。
貝聿銘認為:“建築是社會藝術的壹種形式”,所謂社會藝術,是指建築與繪畫、雕塑的區別。繪畫和雕塑強調的是作者個性在作品中的體現,而建築師註重的是他的個性和內涵,更重要的是營造了壹個讓人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從大多數人使用的大公共空間到個人使用的小世界,建築師都會受到社會、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制約,這比藝術家遇到的問題要多得多。但貝聿銘說,“只要建築能與社會同步,就永遠不會被遺忘。”
貝聿銘也認為:“雖然建築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但它並不完全基於科學技術。還需要其他條件。”
貝聿銘認為:“空間與形式的關系是建築藝術和建築科學的本質。”所以在他的任何設計中,都不會放松對這種關系的協調、凈化和升華。在設計時,他經常對空間和形式進行多種探索,賦予它們能夠適應其內容而又互不雷同的建築特征。
貝聿銘有整體的設計理念。他說:“建築設計有三點必須註意:壹是建築與其環境的結合;其次是空間和形式的處理;三是為用戶著想,解決功能問題。.....正是這壹點,前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貝聿銘的設計創造了壹種連接過去和未來的建築風格。他註重凈化建築的形態,盡可能地去除那些中間的、過渡的、幾何特征不確定的構件。使他設計的空間形象具有鮮明的屬性。此外,他的設計還具有強烈而生動的雕塑感和生動的時代感。以及繪畫和雕塑所增強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