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第壹峰——中國象棋的發源地
象棋是中國四大傳統藝術之壹,歷史悠久。它千變萬化,引人入勝,老少皆宜。千百年來,它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藝術魅力吸引了數以千萬計的棋迷,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
那麽,妳知道國際象棋起源於哪裏嗎?象棋的發源地在秦縣西部的羊頭山。起初,象棋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柳波戲。後來演變為塞劇、北周象戲、唐象戲、北宋棋藝,最後定型於北宋後期。
沁縣西部綿延百余裏的伏牛山(羊頭山),是漳河、沁河的源頭。當時的炎帝,華夏農耕文明的始祖,在伏牛山的高處設壇,像五行壹樣,先學天地之規。晉文公重耳,春秋時期的君主,在他被流放到這裏的時候,開始和五位智者下十二盤棋。最初的儀式演變成了遊戲,中國象棋流傳到了世界各地。
大約4400年前,已初步掌握農耕技術的顏地部落來到西太山(太嶽山)富饒多水的伏牛山地區活動。《漢書》把這個地方叫做羊頭山,這裏出產的黑小米在漢代被作為計量的標準。他們定居在海拔1200m至1400m的山區,過著農耕狩獵的生活。那時候生產力低下,經常遭受自然災害的襲擊,自然就產生了鬼神崇拜。於是炎帝在中部山區最高的地方設立了鬼神祭壇。每到農忙和收獲季節,氏族中的男性會帶著谷物(麻、粟、黍、麥、豆)上山祭祀。炎帝親自主持儀式,把場地按居住地分成若幹個方格,互相祭祀,按四季祭祀春神、夏神、秋神、冬神。選擇壹個規則的正方形來象征這個地方;田裏的谷物堆成壹個圓圈,象征著圓圓的天空。祭祀的人分成兩隊,每隊五人,壹隊身著火紅,另壹隊身著藍黑,在廣場上跳舞,由此,產生了原始的大象戲。這種祭祀活動得到了更大範圍的推廣,有些地方還稱之為“戲消”。
公元前655年,晉國朝廷發生內亂,晉國公子投靠,在秦縣城西居住了12年。長期的流放使重耳感到非常惱火。跟隨他的五位智者想盡辦法調節他的情緒,於是這六個人演起了小時候在宮廷裏演的大象戲。比賽時“拋六指,下六棋”,鬥智鬥勇,互相攻擊逼迫,進而贏得比賽。這樣的設計與他們六人決定世界的意圖不謀而合。
後來,他們用巨大的石雕雕刻了壹個巨大的棋盤,並在希迪通往晉國的主要道路壹側的山頂上建了壹個石亭,當年炎帝就在這裏創作了“大象戲”。在下棋的時候,重耳看著晉國的方向,表達了他重新獲得國家霸權的宏偉理想。後人將此峰稱之為伏牛山棋盤山中段,成為中國象棋的發源地。經過幾代人的演變,到了宋代後期,象棋逐漸成型,成為我們今天玩的32人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