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客人被邀請坐在主位,會加壹個墊子以示尊重。即使是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但他坐的東西比普通人好。
比如周朝每次舉行盛大的朝覲,國王所坐的座位上都配有繡有黑白斧的屏風。屏風前南鋪草席壹張,上有五顏六色的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置玉,供王倚之。
所以古代所謂的“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的“坐”是完全不同的。坐著的時候要雙膝著地,然後臀部坐在腳後跟上,腳朝後。古人的“坐”,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跪。
在接待客人時,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會把上半身挺直,也就是“拉起”,使坐著變成跪著,然後俯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儀式。
擴展數據
跪拜儀式分為磕頭、點頭和空拜,稱為“正式拜”。祭拜時,拜者必須跪在地上,左手壓在右手上,支撐在地上。然後,他慢慢地向地面磕頭,停留很久,雙手放在膝蓋前面,頭放在雙手後面。這是“九拜”中最重要的禮儀。壹般用於朝臣拜見國王,祭祖。(後來用於僧人舉壹只手向人行禮,也稱“磕頭”。)
磕頭是古代的跪拜儀式,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朝臣拜訪令尊時常用。跪下,手放在地上,頭朝下。
磕頭的意思是“留,延”,磕頭的意思是把頭碰在地上,呆壹會兒。有兩種讀音:(jρ)和(qǐ)。研究禮儀的學者認為稽首的發音應該是j和sh ǒ u。
註意,中國傳統禮儀中的磕頭動作和佛教中的不同,手部動作也不同。當然,它所代表的意義也是不同的。佛教中,手掌向上,表示傳承佛法。
百度百科-鞠躬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