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服飾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中國服飾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我們所說的“華夏”就有這麽壹層意思。漢服也稱為華服,其形式大體是“上衣下裳”的形式。

之所以這樣,主要是我國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決定的。眾所知,中原華夏民族主要是農耕民族,人們的生活和土地息息相關。天氣炎熱時,農民在地裏幹活兒幹累了,出汗了,對於“上衣下裳”形式的漢服,農民就可以很方便把上面的衣服給脫下來。

試想下要是身著連體褲就比較麻煩。有人說為什麽不是“上衣下褲”的形式呢?這也是自然環境的原因。下著裳便於散熱,而褲穿起來就會比較熱(通常為遊牧民族所穿)。

這也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壹個差別。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上下連體的漢服也出現了,不過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最方便實用的衣服形式還是“上衣下裳”的形式。

服飾總是能很直接地反應當時人們思想觀念,漢服也是如此。不同的時代,人們所著的服飾也是有很大的區別。這裏談談周朝,周朝實行分封制,遵循周禮。在這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服飾也能體現出當時嚴格的等級制度。

比如說“十二章紋”,其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相傳這是舜帝為了警示後代君王要有十二種美德而令人制定的。

每個章紋對應著壹種美德。

“日”對應著“光明”,“月”對應著“寧靜”,“星辰”對應著“廣布”,“山”對應著“穩固”,“龍”對應著“靈便”,“華蟲”對應著“華美”,“宗彜”對應著“忠孝”。

“藻”對應著“潔凈”,“火”對應著“向上”,“粉米”對應著“務本”,“黼”對應著“果斷”,“黻”對應著“明理”。

周朝的官服嚴格遵循周禮,帝王的大裘冕可以印滿所有十二章紋,棍冕只能印九種等等。不同官階的官員穿的官服也是有嚴格要求的,公爵印九種,從“山”開始;侯爵印七種,從“華蟲”開始。

擴展資料:

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服飾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受到傳統的等級制度的影響,中國古代服飾用來表達統治階級的意願。服飾對統治階級所代表的壹個群體進行修飾,而不是對單個的、獨立的個人進行。

服飾受到統治階級的影響,並受到禮教的嚴重束縛,因此註重於極可能地通過各種的工藝技巧來表現穿著者的人格內涵,將人的精神意蘊通過復雜繁復的花紋、圖案等來表現出來,對於如何塑造人體的曲線美等沒有重視。

中國古代服飾設計手法總體而言講究的是有對稱、平穩和和諧的方圓規矩感。近年來,很多服裝設計師也力求從中國傳統服飾中尋找到設計的靈感,著力開發出適合我們民族發展風格的服飾,以此促進我們民族的服裝發展。

通過對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服飾的底蘊和意義,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實現我國服裝事業的新發展。

百度百科-中國服飾文化

  • 上一篇:中國古代的社交習俗有哪些
  • 下一篇:中國是怎麽得到低頭的禮遇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