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中常見的五種榫卯結構
中式紅木家具區別與其他類型家具的標誌之壹是精妙的榫卯結構。中國古典紅木家具在各個部位的接合處使用榫結構卯合,是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重要特色之壹。紅木家具通常在相連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構件上采用壹種凹凸的接合方式,其中,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槽、卯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紅木家具中常見的五種榫卯結構。
第壹,兩塊薄板拼合時常用“龍鳳榫”,即用榫舌和榫槽拼接。
紅木板拼合後,為增加牢度、防止其彎翹,在反面開槽,將梯形長榫格穿人,稱為“穿帶”。這種榫稱為“燕尾榫”。厚的紅木板的直角接合處常使用悶榫角接合和明榫角接合。明榫接合比較粗糙,常用在看不見的地方,如抽屜的拐角處。有的紅木家具工匠技術高超,能將很薄的紅木板用“悶榫”接合。
第二,家具的很多地方都會出現橫豎材的交接,都會使用“格肩榫”。
圓材接合,橫材細、豎材粗,可在豎材的中心接合,也可在豎材的邊上壹點接合,後者可以使橫材的壹面與豎材的壹面平,類似後者這樣的接合稱為“飄肩”。方材接合時因為款式的需要會產生“大格肩”和“小格肩”的樣式,橫材穿透豎材的情況稱為“透榫”, 否則為“半榫”。多數家具為了不露痕跡都采用“半榫”,少數家具出於款式考慮,不僅采用“透榫”,還會故意伸出去。
第三,古人為了讓桌面下沒有橫杖影響腿腳的活動,用“霸王杖”取代橫杖的固定作用。
霸王杖上端用木銷釘和桌下的“穿帶”相連固定,下端使用“勾掛榫”和桌腿相連,腿上的榫眼為直角梯臺形上小下大,榫頭也為這種形狀上翹,納和榫眼後,下面空當墊入木楔,杖子就被卡牢,不會退出。如果先拔去楔子,又可將杖子拿下。
第四,紅木家具在弧形彎材結合處常常難以找到接縫,是使用了“楔釘榫”。
紅木圈椅上的椅圈就是用這種榫將幾段弧形木料連接起來的。先在木料兩端做兩片合掌式的形狀,頭部再做槽和舌頭,互相抱穿後,不再移動,在搭腦中部鑿方孔,將頭粗尾細的方形楔釘插人,兩段弧形就連成壹體了。
第五,“夾頭榫”在宋代的中式家具案子上已開始使用。
明代紅木家具的這種榫卯結構發展得很成熟,並有多種變異。基本制作是在案腿上打槽,頂端再做嵌人桌面底部的榫頭,將牙板和牙頭夾在槽中。這種榫結構還按照家具款式做出各種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