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秋拜月的來歷是什麽

中秋拜月的來歷是什麽

中秋節拜月的來歷:是從秋分祭月這壹古老禮俗演化而來的。

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平時老百姓說的“嫦娥”。古人通過祭拜的形式,祈求團聚、康樂與幸福。“拜月”是從秋分祭月這壹古老禮俗演化而來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禮制。按習俗,女子拜月,男子觀禮。

嚴格地說,“拜月祭”,有兩次。壹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後,陰氣漸盛,古人在這壹天晚上舉行祭祀活動“拜月祭”。又月亮屬陰,代表的是“寒”,所以謂之“迎寒”。唐人陸德明在為《周禮》“圭璧以祀日月”壹句作的釋文中說:“祭日月,謂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但古人最重要的壹次“拜月祭”,是在農歷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節。此風延續至今。

農歷中秋節拜月的寓意:

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明清之後,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秋節

  • 上一篇:中式古典家具
  • 下一篇:中西繪畫中透視方法的差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