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這壹夜人比家人團聚的人多,所以也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中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也很受歡迎。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拜秋習俗和拜月。《禮記》載“天子在春,日月在秋。朝日對朝,夕在夕。”“晚上的月亮”在這裏的意思是拜月。它形成於漢代。到了唐代,中秋節賞月的習俗開始流行,被定為中秋節。中秋節賞月在宋代達到頂峰。明清以來,人們更加重視中秋節。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了關於月亮的詩。古往今來,人們常以“月圓”、“缺月”來形容“悲歡離合”,旅居他鄉的遊子們更是把親情寄托在了月亮上。宋代、明代和清代,拜月的賞月活動規模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許多歷史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種習俗,象征著團圓。象征團圓的水果,如葡萄、西瓜也擺上了餐桌。
中秋節起源的另壹種解釋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莊稼成熟的季節,中秋節可能是秋報的遺風。為了慶祝豐收和表達他們的喜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
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考察中秋節的起源,與“嫦娥奔月”、“巫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密切相關。因此,中秋節的民俗大多與月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