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秋節的內涵和意義

中秋節的內涵和意義

中秋節的內涵是團圓,意義是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1、中秋節的內涵

從明朝開始,中秋節被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因此,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團圓觀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圓滿是人們希冀的生活目標,是國人特別追求的壹種人倫境界。象征團圓的中秋節及其節令食品月餅無疑是最重要的載體之壹,在長期的民俗活動與文化傳承中,建構起人們以“家”為核心的團圓意識。

2、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節屬於我國的傳統節日,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壹個因月亮而生的節日。早在遠古時代,當我們的祖先遙望浩瀚天空的壹輪明月時,不免對於月中的奇妙影像產生壹些神奇的聯想,進而形成許多關於月亮的神話,最著名的當屬“嫦娥奔月”神話。

“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於壹體,是人類以原始思維對月亮美好想象的結果。這壹傳說廣泛流傳於民間,也直接促進了中秋這壹歲時節日的形成,給節日籠罩上迷人而瑰麗的光彩,增添了濃郁的詩意。

不過,中秋節真正的源頭卻是我國古代的秋祀祭月。在農耕社會,農業的發展與季節、天氣密切相關。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為祈求五谷豐登,人們往往要祭祀土地神,春天播種時有“春祈”習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報告豐收時就有“秋報”習俗。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語·周語》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記載。三國時期吳國史學家、經學家韋昭註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儀式。

由此可見,真正將秋與月對應的,是皇家祭祀典禮。秋分拜月、祭月的禮制,直接反映了中國文化對月亮的崇拜,也體現出中國歷法巧妙地把季節轉換與農事結合起來的智慧。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秋節

  • 上一篇:國內比較有實力的CG插畫師有哪些?
  • 下一篇:樂山的洛木古鎮好玩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