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麽?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麽?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李周。根據中國古代歷法,壹年有四個季節,每個季節有三個月,分別稱為孟玥、中嶽和越吉。因為秋天的第二個月叫中秋節,又因為農歷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所以叫“中秋節”。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禮樂誌》載“春秋放於王文軒、王武成”,“開元十九年,設太公宓尚寺,與留侯張亮為伴。仲春中秋,有祭,祭樂之制如文。”據史料記載,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節日是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正好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中秋節”。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叫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還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及相關習俗活動,所以也叫“團圓節”、“女兒節”。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亮的崇拜,起源於古代在月亮下唱歌跳舞尋找配偶的習俗,起源於古代秋天祭奠土地神的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夜,人們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中秋節

我國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北宋時期。8月15日晚上,全城的人,無論貧富老少,都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向拜月表達他們的願望,祈求月神的保佑。在南宋,人們互贈月餅,這意味著團圓。在壹些地方有活動,如舞草龍和建造寶塔。與月圓共度中秋!沙畫講述中秋節的由來!自明清以來,中秋節的習俗變得更加流行。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遠沒有舊時代盛行。不過,宴飲賞月還是很受歡迎的。人們把向月亮要看作是“舉杯,我向明月要”來慶祝美好的生活,或者祝願遠方的親人健康幸福,與家人“千裏之外”。

中秋節的習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上一篇:如何做好吃白皮中式糕點
  • 下一篇:為什麽專註還須打破常規進行創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