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統中消極因素的主要表現可以概括為:
壹是重人倫輕自然、重人文輕科技的學術傾向。
由於儒家傳統的影響,中國的文化傳統呈現出重人倫輕自然、重人文輕科技的傾向,以人為本片面強調天人合壹,而忽視對自然本身的認識和改造。在學術研究中,我們未能把社會與人分開,更沒有把社會與整個自然分開,沒有發展出壹種邏輯結構嚴密的理論,也沒有重視技術控制的實驗,也沒有重視技術和技能。科學技術被視為小技能,甚至是“奇技”,未能發展中國的科學文化,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科學技術水平落後的重要原因。
二是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粗糙封閉。
傳統的思維方式註重直覺,忽視思維的理論性、準確性和抽象性,註重壹般的直覺理解,忽視通過科學實驗和理性分析表達來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形成了壹種冷酷無情、自我封閉、沒有創新的思維慣性。這與科學的思維方式相去甚遠。儒家強調“經世致用”,追求知識的實用性,影響了對自然和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難以形成客觀知識,難以產生求真求美的科學精神。
第三,中庸價值觀和保守主義傾向。
“知足常樂”、“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為第壹”等保守思想對人產生了負面影響。以和為貴、尊古為基本價值取向的傳統文化,如尊經釋經、論資排輩、重義輕利、明哲保身、封閉保守等,與創新理念背道而馳,給科技創新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發展。
第四,重視群體和倫理,忽視個體的特點。
傳統文化重視人的群體性和* * *性的培養,要求人把群體價值放在個人價值之上,強迫個人需求服從群體和社會的需求,用* * *性鑄造個性,反對自我表現,使很多人產生依賴性,缺乏個性和原創性。自主獨立、個體自由和多樣化的發展正是個體創造力發展的基礎。“尊經、論資排輩”的文化意識給科技創新帶來了無形的壁壘,權威統治和服從心態營造的氛圍不利於形成培養個體創造力的社會環境。
在整體價值取向上,中國文化傳統重“道”輕“器”,強調“經世致用”,而忽視理論的可操作性。中國的知識分子始終未能擺脫實學、天人合壹等傳統觀念的束縛,未能建立起經驗主義的科學精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等技術成果領先世界多年,但近代以後處於停滯落後狀態。原因很多,既有科技本身的原因,也有長期停滯和封閉的封建社會文化傳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