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遊業中,景點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人們休閑、娛樂、遊覽和度假的特殊場所,是引起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和做出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沒有旅遊景點,旅遊業就無法存在。每建立壹個景區的成功模式,其他地方都爭先恐後地按照這個模式新建或改建壹個景區,這似乎已經形成了壹種普遍的行為。這種做法雖然可以說是最穩妥、最安全的,但從長遠來看並不利於旅遊市場的健康發展。
比如幾年前,郊區自駕遊逐漸成為人們小長假和周末休閑的首選。以呼吸新鮮空氣、品嘗無公害果蔬、體驗田園采摘種植樂趣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遊,曾經紅紅火火過壹陣子。隨後各地農家樂、鄉村旅遊的井噴式發展,讓這種旅遊體驗不再那麽獨特。到處都是農家樂和鄉村遊,讓遊客沒有更多的選擇,從而讓整個產業鏈迅速變冷。
再比如,20年前崛起的麗江古城、烏鎮景區成為旅遊市場的寵兒後,各地新建古城鎮的勢頭壹發不可收拾。這種模式很美很光鮮,很好的展現了當地的文化特色,但收益往往不如預期。
其實,旅遊市場的“雷同”不僅體現在景區的規劃上,還體現在景區的“商品”和“特產”上。旺季到來,各大景區都會迎來旅遊產品的購物潮。這些商品本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代表當地的文化特色,但很多遊客發現,壹塊繡著幾朵花的手帕,在不同的景點被宣傳成了“湘繡”、“蘇繡”、“蜀繡”、“贛繡”;同樣的竹雕,同樣的民族服裝,同樣的玉器...成千上萬的景點都在賣同樣的“地方特產”。旅遊商品同質化、低端化現象嚴重,人們消費不起。
是缺乏創造力還是缺乏創造機制?這些可能都不是旅遊市場“千篇壹律”的真正原因。歸根結底,壹個地區能成為壹個景區,總有壹定的地域特色。這些地方性的東西之所以沒能形成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是因為景區的地方文化沒有被充分挖掘,或者說復制和仿造其他景區遠比研究地域文化容易。
因此,旅遊市場“千篇壹律”的背後,絕不是壹個簡單的創意問題可以概括的。那些火熱的優質景區如何吸引遊客,吸引大眾的青睞,取決於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更重要的是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真正理解壹個地方的內涵。當我們的特產根植於景區本身的文化理念,告別了壹種功利的跟風,屬於景區特色的特產可能會越來越多樣化。
另壹方面,中國制造雖然也經歷過這樣壹段“山寨”歲月,但最終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走在了時代的前列。我們也期待著有壹天中國旅遊市場的獨特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