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為什麽八角鼓喚得紫氣東來?

為什麽八角鼓喚得紫氣東來?

八角鼓是滿族曲藝,又名太平歌、得勝歌。

岔曲、單弦牌子曲等曲種,演員在演唱中都使用壹件相同的打擊樂器——八角鼓。因為這些曲種形成於清代中葉或末葉,在老票友的口中便傳出了很多有關八角鼓含義的傳說。

八角鼓,顧名思義即有八個角、八面鼓墻,或謂象征著清代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個旗;或謂象征著“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八面鼓墻,有七面在中央各雕有壹個海棠花瓣形的長方孔,孔內銅柱上各串三個小銅鈸(兩個較大的中間夾壹個較小的),代表每個旗的三個固山。那沒開孔的壹面安著壹個直穿鼓內、錐形圓頂的銅釘,外有三個銅片以作固定,便也代替銅鈸象征三個固山,總算起來就是滿、蒙、漢八旗的二十三個固山。錐形銅釘,名叫“簽子”,別名又叫“獨霸幹戈”,是征戰勝利的象征。也有稱“永罷幹戈”的,取和平之意。在鼓墻外銅釘下掛有銅環,環上有兩條絲繩,下綴兩個穗子,象征“谷秀雙穗”;二穗顏色不同,壹個杏黃,壹個鵝黃,象征內八旗與外八旗;穗長三尺,暗合三才。壹說下垂紫色長穗,象征“紫氣東來,大清壹統江山”。

滿族樂器八角鼓

清軍入關時,作為軍歌,帶入北京。唱詞中有“鞭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等語,故名“得勝歌”。清朝統壹中國後,有些退伍的清兵,手持皇帝發的龍票,到八旗民眾中義務演唱,故稱票友。乾隆年間演變為坐唱形式,多人表演。後來又發展成多種演唱形式。其中“全堂八角鼓”,包括了“說學逗唱吹打彈拉”八功:“折唱八角鼓”演員分別扮演生旦醜角色,類似小戲;壹個手持三弦自彈自唱者,取名“單弦牌子曲”;甲、乙二人合作,壹人手持八角鼓演唱,另壹人操三弦伴奏,俗稱“雙頭人”。

八角鼓表演

《陪都紀略》中所記的“八角鼓”演出狀況是:

說學唱,吹打彈。

聲調高,配絲弦。

垂手立,面朝天。

道白真,口齒便。

這正是“全堂八角鼓”。開頭兩句,因受三言形式所限,省略了“八功”中的“逗”“打”二功。五、六兩句,說明是站著演唱。

《陪京雜述》中所記的八角鼓演出形式是:“以三人雜扮,或坐或立,入場後長歌短曲,語雜詼諧,聲韻嗷嘈,洋洋盈耳。其說到天花亂墜處,洵足令人頤解。”

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之曲種

這正是彩唱八角鼓。由此可見,以上兩種形式,當時在沈陽都很流行。八角鼓的傳統曲目,經常演出者有四十余個,如《風雨歸舟》《漁樵耕讀》《鳥槍訴功》《酒鬼》《風贊》《白猿偷桃》《霸王別姬》《花木蘭》《下寒江》《趙匡胤打棗》《白蛇下山》《打竈王》《百壽圖》《花公樂》等。曲牌有七十多個,如[四句板][推船][寄生草][莫牛花][黃鶯兒][柳青娘][娃娃腔][靠山調][連珠調]等。八角鼓在北京演變為曲藝形式後又傳回關東。同治、光緒年間,有王泰、蕭臣、趙廣慶、王令周等藝人,在沈陽、扶余等地獻藝。

民國後,在城市演出的“雙頭人”(也稱“單弦”),多成了八角鼓演變的單弦職業藝人。如北京的單弦名家常樹田就曾到沈陽獻藝並到“大帥府”去唱過堂會。老式的八角鼓在城市已經絕跡,如今只有遼寧省寬甸縣、吉林省扶余縣等地還有少數滿族民間藝人仍保留著早年的八角鼓演唱形式。

  • 上一篇:中秋節賞月詩和古詩
  • 下一篇:為什麽要學古詩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