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根本不穿“開襠褲”。據《三國誌》記載,時任豫州刺史、慣於修水利的賈逵,年輕時因為貧窮,冬天不穿“開襠褲”,夏天就更不用說了。有錢人家的“開襠褲”都是真絲的。今天我們把衣冠楚楚沒文化的年輕人稱為“萬褲哥”,就是這個道理。
在中國古代,由於“開襠褲”的緣故,人們在正式場合要以跪的姿勢坐著,臀部放在腳跟上。如果坐的時候把腿往前伸,那就叫拿著籃子坐,這是壹種非常不禮貌的坐法,把腿折起來坐也不合適。
到了三國、晉朝及以後,這種坐姿在正式場合還是必須的。在壹些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中,比如《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上流社會的正式場合必須以跪坐的姿勢,尤其是在尊重在場的其他人的情況下。
擴展數據:
衣在裙下,這就是古代所說的“衣在裙下”。服裝,依靠它,人們依靠它來禦寒避暑;式,屏障也,人靠自身屏障。這是古代中國人的官服,不分男女。
其實中國人穿褲子的歷史並不長。中原人穿褲子是從趙的令《胡夫騎射》開始的。其實那也不能完全叫褲子。叫“脛衣”,其實就是兩條褲腿,誰把它們套在小腿上,用帶子綁在腰上。
很明顯,關鍵的地方是沒有什麽遮蓋的,就像現在娃娃穿的開襠褲壹樣,其目的就是為了方便私人溺水。所以我必須在外面穿裙子,這樣我就不會跑出來了。
東晉《拾遺》裏曾經有壹個故事,說戰國時期張儀和蘇秦是“好學的戰友”。當他們出去的時候,他們立刻寫下他們看到的任何典故。那時候紙還沒有發明,他們手頭也沒有木簡,就把木簡記錄在手心和大腿上,回家後抄下來。
夏天太熱,穿不了衣服,人們就穿衣服。但是對於有錢人來說,可以用柔軟的絲綢代替粗糙的亞麻,這就導致了“綰綰”的出現,這是當時社會公認的奢侈服裝。
今天我們把那些衣冠楚楚,沒文化的年輕人叫做“紈絝子弟”,就是來源於此。直到漢代這種“脛衣”才有了胯部,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褲”的概念。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哥們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紈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