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多為各國軍人、舊式官僚、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權。
其主要領導人孫中山雖然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的貧苦平民階層並沒有參加辛亥革命,所以辛亥革命後生活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也沒有給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以根本的利益。
辛亥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的領導者是以同盟會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家。革命的骨幹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城鄉廣大勞動群眾。
革命的目的是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面貌,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爭取中國的獨立和富強。這是壹場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而奮鬥的革命,壹場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進步變革,不同於壹般的自發的反叛運動。因此,它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擴展數據:
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
第壹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瓜分中國的狂潮,以清朝20至22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誌,中國歷史進入近代,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和壹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失去政治獨立。
心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益鞏固。1895甲午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相攫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瓜分中國的局面。
百度百科-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