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為什麽日本文學中屢次出現死亡美學?

為什麽日本文學中屢次出現死亡美學?

這個話題我很感興趣。

但我並不覺得日本文學大多充滿死亡美學。關於死亡的美學,尤其是圍繞武士道關於死的探討在日本文學中是有壹些,但也限於日本文學的壹個分支。

將死寫得“美”的例子,在許多國家都有

有些作家天生似乎就被死亡吸引,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都寫過極其震懾人心的死亡,(我看得少),馬丁伊甸的自殺以及乞力馬紮羅的雪,以及《老人與海》也是公認的關於死亡和暴力的名作。蘇聯的安德烈耶夫壹生為精神病困擾,寫了N多關於死亡的壹讀就讓人從JI梁骨開始發涼的名作。

放到現代,專註於死亡之美最直接的就是電影了~現在那麽受推崇的暴力美學也包括把死亡拍得很美。比如最近剛結束的兩部電影,《銀河護衛隊2》就為了提升B格硬把勇度整死了,而《加勒比海盜5》 把巴博薩船長搞死不能不說是壹步臭棋,雖然臭,還是極可能的把他的死搞得很有悲劇色彩……我想說的是,在藝術作品中,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渲染死亡之美就是壹件理所當然的事。

然後日本文學中的死亡之美

雖然我沒看過多少日本小說也要說壹說啦

武士道之死嘛,我就不信有誰正兒八經地看過幾本的,我看來看去,也只看到壹本南條晃司的< 駿河城禦前試合 >,還是最近兩年才漢化的..日本的赤穗事件和忠臣藏是很有名的歷史事件,N多導演反復拍攝,有正面拍的,也有提出質疑的,我最喜歡的深作欣二還合起來拍了個<忠臣藏外傳>

如果有所謂的日本文學的死亡美學的話,那也是日本文學中的色戀和日本劍俠小說的兩個極小分支,和日本這個地方壹樣,雖然小了點,路窄了點,還保留著相當的原始野性的風貌,也算是別有滋味

而且日本盛行"物哀"文化

認為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破碎的美 絕望的美

這是組成日本傳統文化核心的要素

也是日本文學的特色所在

這種文化滲透進日本人的心

比如:

在娛樂圈最輝煌時候突然隱退的山口百惠

在作家最高峰期選擇自殺的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

而“物哀”的誕生與日本的地理有著很大的關系

被雪山、海岸、溪流、溫泉、瀑布環抱

又火山地震、雪崩、海嘯、臺風、戰亂頻發

日本人長年累月看到的事物

都是美在瞬間消失的樣子

而佛教傳入之後

這觀念就變得越來越強了

“物哀”倡導追求“須臾之美”,“永恒的寧靜”

追求生命須臾的輝煌也正是“物哀”的特質

正因為這“物哀”滲透入人們的生活中

才使人們能夠從大地震的悲痛中重新站起來

向著復興的新生活邁出這壹步。

  • 上一篇:中式裝修需要註意什麽?
  • 下一篇:書房加臥室榻榻米裝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