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說來自名為“年”的怪獸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壹種兇猛的怪獸叫“年”。每年12月30日,它挨家挨戶,覓食人肉,殺人。在臘月三十的晚上,年來到了壹個村莊,碰巧兩個牛仔在爭奪壹根牛鞭。“年”突然聽到半空中有鞭子的聲音,害怕地跑開了。它逃到了另壹個村子,看見壹件鮮紅色的衣服在門前晾曬。它不知道是什麽,就掉頭跑了。
後來,他來到壹個村子,往壹戶人家的門裏看,看到裏面燈火通明,頭暈目眩,只好夾著尾巴又溜走了。由此,人們認識到了“年”怕鬧、怕紅、怕光的弱點,想了許多辦法加以抵制,於是逐漸演變成了今天慶祝新年的習俗。
2.從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而來。
另外,從起源上看,春節是從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而來的。《說文解字》說:“年已熟。”谷物的多少意味著壹年的質量。因此,糧食豐收稱為“壹年”,豐收稱為“大年”,也稱為“豐年”。“過年”或“過年”的意思是慶祝五谷豐登。五谷豐登壹年,五谷豐登大年。
3.春節是壹年的開始。
自古以來,人們就強調春節作為壹年開始的重要性。《尚書大傳》說:“正月初壹,為年之年,年之月,年之日,故稱‘三朝’,亦稱‘三始’。”意思是正月初壹是壹年的開始,壹月的開始,壹天的開始。
“年”是時間單位,壹年有365天,春夏秋冬的循環稱為壹年。大約在西周時期,年從谷物成熟的意思延伸到時間的詞。而且,“年”和“春”往往是聯系在壹起的。在古代,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人們習慣將春天視為壹年的開始。有句諺語叫“壹年之計在於春”,可見春天對人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壹年的開始,還要努力有壹個好的開始,壹個好的開始。
收獲之後,首先想到的是回報神靈的保佑和祖先的庇蔭。用新米煮飯釀酒,祭神祭祖,祈求來年再獲豐收。祭祀活動多在新舊年交替期間舉行,形成壹年壹度的規律。人們慶祝豐收,並在特定的日子裏進行祭祀活動,這就是所謂的“春節”。
4.以前“春運”和“春運”是兩個概念。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但公眾普遍接受的壹種說法是春節始於虞舜。公元前2000多年的壹天,舜做皇帝,帶領部下拜天地。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壹年的開始。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被稱為春節。
以前“過年”和“春節”是兩個概念。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那壹天。在南北朝時期,春節甚至被稱為整個春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日歷年。同時,陽歷中壹月的第壹天被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被稱為“春節”。這讓“春運”的地位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