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重民族傳統, 追求民族風格也是浪漫主義的壹個重要特征, 並影響到後來的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瑯琊榜》渲染的漢風古韻也暗合浪漫主義精神。《瑯琊榜》制作者深得傳統文化精髓, 把這些精心提煉出的漢文化元素與劇情完美融合, 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不是繁文縟節, 而是禮樂文化的典雅優美, 博大精深, 水墨畫風格的鏡頭畫面藝術, 升華出的是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對禮樂之邦的想象和向往。那麽為什麽說《瑯琊榜》渲染的漢風古韻也暗合浪漫主義精神?
壹,祭拜的場面暗合浪漫主義精神
劇中多次出現祭拜的場面, 從中可見編導的良苦用心和演員的演技精湛。大喪出殯的場面因其本身自帶的隆重儀式感, 往往成為影視導演所鐘愛的表現對象, 熱衷於渲染其肅穆、悲壯、奢華的氣氛, 觀眾雖然可以在這些場面中受到壹定的震撼, 但是思想情感缺席狀態下僅有對宏大的刻意炫耀, 總不免會顯出壹股繁縟、奢靡的匠氣。《瑯琊榜》則把劇情和人物形象與這些傳統儀式恰如其分地融合。劇中主要出現過三次祭拜死者的場面。壹是夏冬到山上祭奠亡夫聶鋒, 荒冢孤墳、淒涼暗淡, 無聲的畫面透露著對忠良被棄、英雄寂寞的感傷和控訴, 也是對赤焰軍七萬忠魂命運的襯托和暗示。後續梅長蘇出現並請求祭奠, 誠摯、簡約的祭拜儀式完全符合以江湖宗主身份暗暗祭奠昔日下屬的復雜感情和禮儀尺度。
二,祭拜太皇太後的場面暗合浪漫主義精神
實際上有兩個場景, 壹處是宮廷中皇子皇孫們的祭拜, 太子和譽王在祭禮中吃不得辛苦, 做出不敬之舉, 唯靖王能克己守禮。另壹個畫面是蘇宅中, 無法以真實身份名正言順參加祭禮的梅長蘇, 強撐著病弱的身子, 堅持自設靈堂為太皇太後守靈, 行祭拜大禮, 表現出他的有情有義、守節有禮。相比之下, 人品的優劣差異不言自明。孔子曰:“居上不寬, 為禮不敬, 臨喪不哀, 吾何以觀之哉?”“今吾於人也, 聽其言而觀其行。《瑯琊榜》劇中滲透著重視以“禮”塑造人格, 觀言行以識人的儒家文化精神。除了對“禮”的重視, 劇中弘揚的“重情守義”精神, 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瑯琊榜》表現和倡揚傳統文化, 散發著典雅的古韻之美, 又並無半點腐朽之氣, 原因在於制作者對傳統文化做到了真正的“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