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四月八最初傳入鄉寧是什麽年代、以什麽樣的形式,現在無從考證。但是,傳統廟會“迎神賽會”的主旨確是不容質疑的。裾史誌記載:鄉寧縣的四月八傳統古廟會,興於唐而成於宋,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 年)始有記載,明請年間達到鼎盛,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廟會起初,是在距離縣城十五裏地樊家坪村南的柏山(俗稱豬頭山)上舉行荀息祠集會,祭祀晉國大夫荀息。後來轉移到縣城西的結義廟,改祭關公、張飛和劉備。在周遍的河南、陜西、四川、甘肅都產生過不小的影響。當時,只要古會壹開始,城裏的廚師和周遍的能人們便亮起了顯功夫、亮手藝的把勢,爭相擺攤設點抱油糕、炸油糕、吆喝油糕、賣油糕進行著加工油糕、兜售油糕的生意。不僅為十村八鄉的鄉鄰和外來的客商送上了獨有的風味食品,也為古香古色的廟會增添了壹道靚麗的風景,演繹出了長達千余年的民俗盛會。因此,久而久之,大家便把“四月八”的傳統廟會稱其為鄉寧的“油糕會”,歷久不衰。
鄉寧油糕以 “ 皮脆肉軟,味道甜美 ” 而享有盛名。很早以來,油糕就被熱情好客的鄉寧人當作美味佳肴,也是當地招待客人的上等風味名吃。大家取 “ 糕 ” 為 “ 高 ” 的諧音,把吃油糕當作壹種傳承吉祥的載體流傳下來。逢年過節、款待親朋、歡聚賀喜,油糕都是餐中的珍品。為此鄉寧縣城壹年壹度的 “ 四月八 ” 古會便成了當地吃油糕的鼎盛之日。 “ 油糕會 ” 期間,鄉寧縣山城便成了壹個油糕的世界、油糕的樂園、油糕的博覽會。大街小巷處處支油鍋、搭帳篷,油糕攤點多達百十家之多。每個油糕攤前,被人圍得水泄不通。油糕鍋裏現炸現賣撈出的油糕,常常不能滿足等候群眾的需要。到這裏趕 “ 油糕會 ” 的群眾,也常常把吃油糕佐以芥末拌涼粉為美、為樂,甚至鬧出許多類似“吃油糕燒脊背”的趣事。鄉間壹些年紀大或患病不能出門進縣城的老人、年長者、病人,常常讓人捎回幾包油糕,在家中飽餐後以圖過癮,盡享其樂。因而,鄉寧縣境內有 “ 寧窮壹年,不窮壹天 ” , “ 四月無錢,枉活壹年 ” 的民間諺語。
由此,鄉寧縣歷史上的 “ 四月八 ” 油糕會,便年復壹年的名聞陜、晉、豫三省邊界, “ 油糕會 ” 盛況也躍居鄰縣集會之冠。通常會期壹般以每年農歷的四月六日開始,四月十六日結束, 各類商業、貿易、物資交流也同時遙相呼應,漸漸的熱鬧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