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詞如下:
正月裏來是新年兒呀啊,
大年初壹頭壹天呀啊,
家家戶戶團圓會呀啊,
少的給老的拜年呀啊,
也不論那男和女呀 誒呦呦呦呦呦誒呦呦,
都把那新衣服穿啊 誒呦呦呦呦,
都把那個新衣服穿吶啊誒呀啊~。
打春到初八呀啊,
新媳婦住媽家呀啊,
帶領我那小女婿呀啊,
果子拿兩匣呀啊,
丈母娘啊壹見面呀啊誒呦呦呦呦誒呦呦啊,
拍手笑哈哈呀啊誒呦呦呦呦,
拍手笑哈哈呀啊誒呀啊~。
姑爺子到咱地家呀啊,
咱給他作點兒啥呀啊,
粉條燉豬肉啊再把那小雞兒(宰了那大蘆花)呀啊,
小雞兒呀啊扣蘑菇啊誒呦呦呦呦誒呦呦啊,
我姑爺子最得意它呀啊誒呦呦呦呦,
我姑爺子最得意它呀啊誒呀啊~。
我姑爺長地俊呀啊,
我女兒賽天仙呀啊,
小倆口多麽般配呀啊,
(恩愛到百年吶啊)丈母娘我心喜歡呀啊,
單等啊過了二月二(二十五啊)呀啊誒呦呦呦呦誒呦呦啊,
(壹起送回還)趕車送回還吶啊誒呦呦呦呦,
壹起那個送回還吶啊誒呀啊~。
擴展資料: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壹男壹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壹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壹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藝術特點:
1.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2.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3.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4.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6.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7.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